【關鍵詞】小學生 生活化作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32-01
新課改實驗中我們常說“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筆者所在學校用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將習作單列為獨立的課文,教師用好這一教材資源,必須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和創造。即把任務式習作要求轉化為學生現實生活中“與人交流和表達自我”的一種內在需求,讓學生真切體驗到“習作有用”,因此,作文教學應走生活化的道路。
一、生活化作文教學能激起學生作文的興趣,促進學生作文“有物、有情、有序”
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學生作文首先要有話可說,要有具體的內容。具體的內容從哪里來?從生活中來,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產生作文的需要。而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指導學生認識生活;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從而觀察生活;新聞要讀,廣播要聽,中外名著要看。總之,重視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與課外緊密結合,這樣,有了生活材料的積累,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說,言之有物了。
整個寫作過程中,觀察是前提,表達是結果,思維是核心。生活化作文訓練有利于學生掌握作文方法,做到言之有序。在生活化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再用范文引路,而是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自行作文,自由發揮,各表其情,重視指導觀察和思維訓練,突破了以往教學為學生作文設框架、少教學生作文思路的局限。通過前段指導,教師激發興趣,明確目標,幫助學生進行積極心理體驗,幫助學生創設情境、再現情境、感悟情境,讓學生產生寫作動機。然后讓學生各自進行個性表達,教師進行巡視,指導作文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技巧,并引導學生將思維表達于文字。最后進行同學間的互評、互辯、互改,教師適當點撥,從而發揮集體力量,發揮各自優點,集思廣益,達到個性與共性的結合,完成了作文的優化過程。
二、生活化作文為學生的個性表達提供舞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強調個性發展,注重個性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趨勢。“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個性的全面發展,并把它作為當代教育的趨勢。”學生的習作過程是學生個性學習的創造過程,是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生活化作文教學正是立足于大語文教學觀,放眼于未來,著眼于學生的個性表達,重點培養學生的個性。
在生活化作文教學中,筆者實踐了“超越教材,張揚個性”的研究。所謂超越教材是指突破教材中相對固定的作文訓練序列,有序與無序相結合,訓練習作與引導創作相結合,允許和鼓勵學生自主表達,使作文教學隨時適應學生變化著的現實生活,順應學生不同的語言個性。這樣,作文指導能從知識形態真正走向生命形態,將鮮活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作文資源引進作文教學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個性才能獲得自由張揚的空間,而教師只要在整個過程中擔當組織者的角色,起調控課堂、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生習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實際上,這強調的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生活化作文教學就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真景,說真話、吐真情,寫出意趣、童真、童心、童樂、童語,敢于大膽發揮,大膽想象,不拘形式,個性表達,自我抒寫。這就為學生的個性發揮、個性表達提供了舞臺,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生活化作文教學著眼于各種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生活化作文教學強調作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要說生活、寫生活、體現生活。要寫生活、體現生活,就要讓學生調動一切感官去盡情地欣賞、感受生活,“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的看、摸、嘗、聞、想等切身的觀察、感受,真實地體驗生活。
如演課本劇、當主持人、演講比賽、寫一份調查報告、寫一份海報、參與一項征文活動、編排一份黑板報、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等等。“為學之首,在于厚積而薄發。”這句話道出了積累的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加強知識積累,收集真實的寫作材料,要廣泛閱讀,接觸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并深入到其中,觀察生活,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化作文既強調個性表達,突出個性化,又強調要面向全體,達到全體的最優化。“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的快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生活化作文教學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分角色主動積極地開展全員合作,致力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致力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個性表達、組內合作、組外評辯,學生既促進了個性發展,又汲取了他人的精華。人人參與,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了共性發展,達到了全員的最優化。同時思辨是學生思維與學生口語表達的綜合全面體現,保證了每個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