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望天門山》 教學賞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37-02
在杭州舉行的“‘千課萬人’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生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來自江西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玲湘執教了四年級的古詩教學課《望天門山》,她在這節課中凸顯出“字理為根,以讀為本”的古詩教學特色。
師:這節課咱們就從認字開始。仔細看,認真想,這是什么字?
(教者先后出示“天門山”三字的古文字形引導學生析形索義,特別是通過對“門”字的析解,讓學生把字形與山形勾連起來,而后又引出“人站立于土坡上抬頭望月”的“望”字的形義析解,學生的眼前自然出現了天門山高峻險要的內心視像。如此解題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初讀時,要求讀得字正腔圓;再讀時,老師還輔以手勢,引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節奏。)
師:題目是《望天門山》,李白望到了哪些景物呢?我們還是從字詞入手,把表示景物的字詞畫下來。
(學生先后畫出“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教者著重就“碧水”一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碧”是什么顏色呢?
生:綠色。
師:“碧”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綠呢?下面我們仔細看“碧”的字形——
(課件把“碧”字放大,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碧”由“王、白、石”三部分組成,在老師的引發下,學生知道了“王”是“玉”的省筆,與“白”組合就成了琥珀的“珀”,下面是“石”,“碧”的本義就是像琥珀一般的青綠色的玉。)
師:通過對“碧”字形義的了解,大家想想“碧水”是怎樣的水呢?
生:很清澈,帶一點綠色的水。
生:似一塊綠色的翡翠一般的水。
師:對,難怪詩人們對“碧”字情有獨鐘。(教者邊敘述邊出示相關詩句的課件)你看,賀知章筆下的垂柳色彩是“碧”——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楊萬里筆下的接天蓮葉的色彩也是“碧”——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杜甫筆下的春草顏色還是“碧”——
生:“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李白筆下楚江水的色彩仍然是“碧”——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這個“碧”,詩人們是如此的偏愛它,也就是這個“碧”字,讓我們感覺到眼前的江水色彩是那么的清亮,那么的澄明。
師:再看看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師:“孤帆”是什么色彩——(生:白色)
師:“日”是什么色彩——(生:紅色)
師:是啊!碧、青、白、紅,這真是一幅色彩明麗的連環畫!
(師生合作讀,師讀每句前四字,生讀每句后三字,有意識地強化“三字尾”的朗讀訓練。)
【評析:上課伊始便充盈著濃濃的漢字文化味,王老師引導學生分別對“望、天、門、山”的形義從字理上進行析解,使學生形象地理解了詩題。對詩句中“碧”字的字理析解與它在文中的含義有機地統一起來,并引用不同詩作中的文句進行闡發和補足,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而后順勢再引出“青、白、紅”等表示顏色的語詞,把學生引入了色彩明麗的詩的意境中。】
師:這首詩中還有一類字,它能夠讓景色和畫面動起來,活起來,靜靜地默讀,畫出表示動作的字詞。
(生默讀,找到“中斷”、“開”、“東流”、“回”、“出”、“來”等動詞。)
師:讓我們好好品味這些動詞,深入體會天門山的美。什么是“中斷”?
生:從中間斷開。
師:看“斷”字的繁體字。(出示繁體“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斷兩束“絲”之意,右偏旁“斤”是鋒利的斧頭,“斷”字表示有力地砍斷。展開你的想象,假如說天門山就是被斧子砍開的,這有力的大斧就是——
生:楚江。
師:再看這個“開”字的篆體(解析繁體篆文“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一雙大手,正在把門閂拉開。如果說天門山就是這扇門,是誰用這樣一雙有力的大手推開天門山呢?
生:楚江。
師: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把“斷”和“開”送進詩句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楚江水?
生:水流湍急。川流不息。洶涌澎湃。
師:明明就是夾江對峙的兩座靜止的山,這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卻大膽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開的、劈開的。誰能讀出這樣的力量和氣勢?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語氣不夠強)
師:這天門山“斷開”了嗎?誰再加上動作讀一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強調了“斷”,“開”字讀得有氣勢。)
師:多有氣勢啊!可以加上你們的動作來讀。
(學生朗讀,頗有氣勢)
【評析:“斷”字的析解采用“引繁識簡”、“引古識今”的方法,使得無生命的漢字有了靈性,學生就能通過字詞本身感悟到天門山的雄偉險峻和水沖山開的磅礴氣勢。有了這樣的文字理解,朗讀時便能“情隨字生”,真可謂品詞時悟語有多深,品讀時悟情就有多深啊!】
師:接下來我們來品品“回”字。這是個象形字,(出示放大的古文字形“回”)像一個旋轉的旋渦。“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回來”、“回轉”,“此”指天門山。
師:好,根據“回”的字形,想象洶涌而來的楚江水是怎么流出天門山的呢?
生:沖到天門山的石壁,又回轉了,然后改變方向再流出去。
師:水是浩蕩的長江水,山是險峻的天門山,一個“回”字,真是水涌山阻,山水較量啊!把你的感受融進去,讀好這個“回”字!
(生朗讀第二句,“回”作重音朗讀,在老師引導下,還體會到表面上寫水,實際上寫的是山的高聳和險要。)
師:剛才我們反復品味了“中斷”、“開”、“回”這幾個動詞,感受到山水氣勢的壯美。再來讀讀這兩個動詞,我們又能體會到什么呢?讀——
生:“相對出”、“日邊來”。
師:什么叫“相對”?什么又叫“相對出”?
(教師以兩豎排的學生喻指兩岸青山,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什么叫“相對”。又引導學生想象船在前行時全新的景象不時撲入眼簾的情景,以此體會“相對出”的含義,并由此順勢引出了撲入眼簾的情景——“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醒目的白帆從遼遠的天邊而來,向著詩人漸行漸近。青山出迎,孤帆來就。山在李白眼里不是山,帆在李白眼里不是帆,他和山水已經融合在一起。
【評析:在這個環節中,王老師著重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品味“回”、“相對”、“出”等字詞,聯系詩句情境,注重情感體驗,反復吟詠誦讀。“字理析詞,感情朗讀”一以貫之,構成了本課教學的一條主線。】
師: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26歲,年輕瀟灑,志向遠大。他離開家鄉四川,沿長江遠游。從廬山往下,順流到了天門山,看到眼前的天門山是那樣的高遠,聯想到自己心中的志向也是那樣的高遠,于是寫下了——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青山出迎,孤帆來就,這時候李白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無比激動。對未來很憧憬。
師:如果說李白是遠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當地的——
生:主人。
師:遠客、青山,四目相對,激動的李白可能會對相對出迎的天門山說什么呢?
生:啊,天門山,我終于見到了你的雄姿!
師:在李白的眼里,天門山不僅僅是山,它還是富有靈性的人呢。
生:天門山,我的好朋友,謝謝你的迎接!
生:天門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師:這一出一來,還僅僅是寫景嗎?
生:還寫了李白心中遠大的志向。
……
師:帶著這樣的理解,想象你就是李白,沿長江順流而下來到天門山,只見水沖山開,山阻水回,楚江敞開胸懷,青山伸出手臂,在熱情地迎接你,更有那遼遠的白帆奔你而來,明麗的色彩因你而燦爛,眼中的景激起心中的情,于是提筆寫下了——
生:(配樂反復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評析: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讀一種生活,闡釋一段歷史。課中,王老師結合李白的身世背景資料進行教學,意在讓學生感受李白青年時的意氣風發和躊躇滿志。讓學生說說李白可能會對天門山說什么,較好地對學生進行了思維想象能力的訓練,也使學生融入了詩中的情感世界,引起了心靈的共鳴,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到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漢字的字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件:天門山)。但是漢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圖畫性,我們看到字就能想起圖畫。這些字已經融入到古詩《望天門山》的靈魂中,它書寫著景,傳達著情。李白的《望天門山》望到了景,抒發了情,但僅僅是這樣的景,這樣的情嗎?李白還會望到了什么呢?下課。
【評析:“意象”是文學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情境、格調和境界,《望天門山》是寫景,更是寫“心”,景與“心”的高度契合統一,便能達到一種物我相親、主客相融、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境界。作者的“心”與讀者的“心”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教者最后用“李白還會望到了什么呢”收結,讓同學們帶著思考下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想象能力,這與其說是“下課”,不如說又開始了一堂“多元思維”的大課。】
【總評】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可以明顯看到,王老師緊緊抓住字理這一識字析詞之“根”,帶領孩子們追溯漢字的源頭,巧妙地把字理析解與詩句的理解緊密聯系起來,讓孩子們始終徜徉在濃郁的漢字文化氛圍和詩歌情境里,充分地領略感悟祖國深厚的漢字文化,實實在在地“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伴隨著這形象的文字析解,教者引領學生走進詩句,感悟意境,而感悟詩歌意境最主要的方法便是“以讀為本”。這節課中,可謂讀法多樣:教師輔以手勢營造氛圍的“造境讀”;教師讀前四字,學生讀后面“三字尾”的“接續讀”;為感悟“碧”字的精妙,延伸體會多位詩人妙用“碧”字的“擴展讀”;體會情境后的個性化感情朗讀以及多個回合的齊讀等,真可謂書聲瑯瑯,“讀”占鰲頭。
概言之,“字理為根”和“以讀為本”構成了這節課的主旋律,在這樣的交響樂中,把學生的主動參與、思維訓練、說話表達等融入其中。這樣的語文課,真是既簡單而又多彩,既“好看”,又實用。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