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問導學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案例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42-02
案例背景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民買一頭小豬回家喂養。因環境生疏小豬不肯吃食,農民就在喂食時,用湯匙撒少許鹽放入食中,小豬便狼吞虎咽起來,久而久之,小豬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撒一點鹽吃一口,不撒鹽則不吃。農民一氣之下把小豬從圈中放出。小豬如出籠之鳥在田中撒歡,以嘴拱地,尋覓食物,結果小豬茁壯成長起來。
這個故事讓我不禁聯想到課堂教學。我們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培養創造型的人才,而不是培養服從型人才。“喂食”只會使學生養成惰性心理,安于現狀,滿足于吃“現成飯”,不思進取。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去尋找、去探索,即使老師不教,學生也會追問,變“喂”為“覓”呢?
恰逢2011年4月,我隨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小學數學“以問導學”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組到武鳴縣兩江鎮白云小學開展教研活動。臨行前選用人教版教材《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作為我執教的內容。
由于有了上述的思考,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片斷一】課前提問,溝通情感
問題1:知道我是誰嗎?
生:不知道。
師(與一個同學握手):你好!我是實驗學校的譚老師。
(該同學開始愣了一下,然后模仿老師自我介紹起來。)
問題2:現在你們知道我是誰了嗎?
生:知道了。
問題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你剛才跟同學握手的時候說的。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從老師的話中了解到有關老師的信息,說明你們收集信息的能力很強。同時有的同學還能模仿老師的說法進行自我介紹。這是一種遷移的方法,我們在學習中也是經常用到的。
【設計意圖:以問、答的方式進行師生之間自我介紹,自然、親切,很快地溝通了師生的感情,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為課堂教學創設了良好、融洽、和諧的氛圍。】
【片斷二】舊知提問,激活經驗
問題4:你們喜歡過年嗎?為什么?
生(激動的):喜歡。
生(搶著說):因為有壓歲錢。
師:跟我們班的同學說的一樣。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攢的壓歲錢已經有2547元了,他打算留到將來讀大學的時候再用。
問題5:你知道2547是一個準確數還是近似數嗎?
生(齊):準確數。
問題6:你能寫出它的近似數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寫出近似數后,讓學生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問題7:你能說說怎樣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嗎?
(復習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設計意圖: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相似。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時,已經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對“四舍五入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我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壓歲錢”提出問題,以問題的方式組織學生復習舊知識,通過寫出“壓歲錢”的近似數,復習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激活學生先前經驗,為掌握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奠定基礎。】
【片斷三】新知提問,激發欲望
1.了解學生對壓歲錢處理的情況。
問題8:這個同學得了那么多的壓歲錢。你們猜猜他會放在什么地方?為什么?
生1(搶著說):銀行。
生2:放在銀行安全。
生3:放在銀行還有利息。
學生提問1:老師,什么是利息?
問題9:問得好,誰知道什么是利息?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利息”)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他把錢存到銀行后得了這個利息。(板書:2.547元)
一生搶著說:這是2元5角4分7厘錢。
學生提問2:7厘錢?有7厘錢嗎?
生1:沒有。
生2:最小的是分。
師:是的,生活中用到的最小的人民幣單位是分。
2.嘗試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問題10:如果你是銀行的工作人員,該怎樣付錢給客戶?
(學生爭論著……)
學生:用這個小數的近似數來給客戶。
問題11:我們已經學會了求整數的近似數。那么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試著求這個小數的近似數嗎?
(讓學生嘗試寫出小數的近似數,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547≈2.55 2.547≈2.5 2.547≈3
3.找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問題12:你發現把一個小數保留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整數時有什么規律嗎?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總結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4.運用方法進行練習。
分別寫出0.984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保留整數時的近似數。
保留一位小數時出現兩種情況:0.984≈1.0 0.984≈1 引起學生爭議:
生1:應該是1
生2:我認為兩個都對,因為1.0=1
生3:應該是1.0,因為是保留一位小數。(師肯定說法)
5.閱讀課本內容,理解“精確到百分位”等說法。
師:剛才我們說的“保留一位小數、保留兩位小數……”在課本里面還有另外的說法。(讓生閱讀課本內容)
問題13:通過閱讀課本內容,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知道保留整數就是精確到個位。
生2:保留一位小數就是表示精確到十位。
……
6.觀察比較,發現精確度與小數位數的關系。
2.547≈2.55 2.547≈2.5 2.547≈3
0.984≈0.98 0.984≈1.0 0.984≈1
問題14:哪個近似數更接近準確數?
(最接近準確數的精確度就越高,實際銀行也是按照精確度最高的方式付利息的。)
問題15:通過比較,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小數的位數越多精確度就越高。
(比較0.984≈1.0與0.984≈1中“1.0和1”的精確度,引出“在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7.猜猜老師的身高。
老師的身高是由一個三位小數保留兩位小數得1.62m。
問題16:你們能猜出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嗎?
學生猜出有以下幾種: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1 1.622 1.623 1.624
學生提問3(興奮的):老師,能提示一下嗎?是四舍還是五入?
(學生懂得要縮小范圍了!)
問題17:老師的身高是通過五入的方法得到1.62m的。你還能猜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在“大自然”中自由“覓食”,他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迫切想了解的知識點,去發現、感悟、歸納、總結。】
案例反思
“喂”固然可以讓學生“吃飽”,使學生掌握知識,但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掌握本領;“覓”能吃到自己想吃的,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雖然有風險,卻歷練了一身受用的本領。我們的教學要變教師“喂”為讓學生“覓”并非提倡豬的散養,而是在老師對各環節精心設計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主動去尋找、去探索。
教學中應盡可能選擇現實的問題作為學習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與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并通過問題的解決來構建知識。而設計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的“問題”,能讓學生在每一次“覓食”完成后,都會獲得成就感,逐步形成了其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不斷增強 “覓食”的本領。
在學生“覓食”的過程中,我們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多肯定少否定。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完善每個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自我認識,達到“知不足,然后知進取”的目的。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