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圓 集體備課 嘗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51-01
集體備課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老師們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博采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我們五年級數學組以“圓”這一單元進行了集體備課的嘗試。
下面把這次集體備課的內容概括成三個方面,采擷其中的幾朵浪花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備教材,理解教材意圖
1. 對比新舊教材
討論組合圖形面積教學時的情境:
師1:組合圖形的面積是舊教材選學內容,為什么新教材中卻把它作為必學內容?
師2:教材的意圖是通過增加環形面積的教學,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至于計算難度問題可用計算器計算。
師3:用計算器計算,這樣如何面對考試?學生用慣了,依賴計算器怎么辦?
師4:教學時我們要教育學生計算難度大時用計算器,難度不大時不用計算器,不依賴計算器。
師5:這一單元中確實有的題目計算較難,比如課本第107頁第5題、第110頁第6、7題,由于要尊重事實,數據較大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使用計算器。而像課本第108頁第9題無須尊重事實,數據計算又復雜。教學時可以適當改變數據,降低計算難度。另外計算時,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細心計算、認真檢查的學習習慣。
集體備課時老師們的思維碰撞,在新舊教材的對比研究中,凸顯新課程理念。備課時注意新舊教材的對比、研究,有利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聯系前后教材
數方格方法的討論情境:
師1:這里數方格時涂色部分接近1整格的,按1整格計算,其余不滿1格按半格算。我記得上學期我們在數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是凡不滿1格的按半格算,這樣前后數方格的方法就不一致了。
師2:如果我們教學時不告訴學生這種數法,學生肯定會按照原來的數法,這樣數出來的四分之一的圓面積是11.5平方厘米,一個圓的面積就是46平方厘米,就算不出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或3倍多一點。
師3:我記得上學期數樹葉等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題目中有要求不滿1格的按半格算,而這一題沒有要求就應該按具體情況來看,在第一幅圖中有兩格非常接近1格,就按一格算。教學時一定要先具體指導學生數方格的方法。
備課時注重教材的前后比較鉆研,了解教材前后的聯系和區別,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二、備教法、學法,高效掌握知識
研究圓的特征情境:
師1:我覺得在這個環節中,沒有必要出示書上的四個討論提綱,可讓學生先猜想圓有哪些特征?你準備怎樣驗證?然后圍繞猜想小組合作驗證。
師2:我想學生可能猜想不出。
師3:學生應該能猜想出。因為學生有畫圓和學習半徑、直徑的基礎。
師4:有了這樣的基礎,我覺得我們可以更大膽點,讓學生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直接探索圓的特征。
師5:那教材出示這四個討論題的意圖是什么?
師6:我覺得教材并不是唯一,有時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備教法和學法,教法要為學法服務。每個教學環節,都要在幾種教學方法中選擇最優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
三、備重、難點,突破常規教法
關于例8教學討論情境:
師1:沈老師先讓學生用16等份的圓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動手用32等份拼。我覺得用32等份的拼學生操作起來既困難又費時。
師2:我也認為將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的操作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可讓學生想象如果把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的圖形會有什么變化?
師3:學生剛剛接觸這種極限思想,學生能想象出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嗎?
師4:我覺得可能較難。如果在課前或導入部分安排剪圓的活動,在剪圓的活動中學生會發現,平均折的份數越多,剪出來的圓越圓。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就能想象出把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
師5:如果學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拼法,怎么辦?
師6:我覺得學生拼出什么圖形,就引導學生由哪種圖形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師7:由其他圖形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太繁瑣了,更何況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先處理由長方形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其余的情況,可以另行安排時間處理。
每一課時都有它的重難點。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弄清教材的重難點,才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