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 五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52-02
教學反思絕不是通常所說的靜坐冥想,也不是一個人獨處放松的回憶漫想。古語說得好:“有的放矢?!苯虒W反思應該是一種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行為,更是一種需要理論支撐的認真思索的過程。過去教師上課,更多地依賴于“教參”。如今,“教參”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案例外,絕大部分內容是啟發教師思維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發揮更大的創造性,需要教學過后的反思總結。
反思一:學生喜歡這節課嗎
夸美紐斯曾經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蓖瑯?,教學環境反作用于興趣。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學生會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比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通過七個條件來猜我的固定電話號碼:a. 第一位數比最小的質數多1;b. 第二位數是最小的合數;c. 第三位數是5和10的最大公約數;d.第四位數是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之和;e. 第五位數是最小的質數;f. 第六位數是最小的質數的2倍;g. 第七位數是4和8的最小公倍數。很多同學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猜出了我的電話號碼是:3456248。
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對信息的接受,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其中視聽兩項合計達94%;而人對信息的記憶保持,單憑視覺為25%、單憑聽覺15%,視聽結合占65%。因此,人們認為,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有關教學手段,同時刺激學生的感官,可以收到1+ 1>3的效果。比如在教學“鐘表的認識”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靜態的接受性學習變成生動、形象的演示,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二: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一節課是否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都應該“為了一切學生”,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如“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新授課,重點是計算法則,難點是對于算理的理解。這節課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計算法則,但具體對各類學生卻區別要求:差生模仿例題計算,逐步掌握法則;中等生按法則的三個步驟進行計算,并理解算理;優生除前面的要求外,還要能概括法則,說明算理。課堂是全體學生的,絕對不是極個別學生的。
反思三: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一個優秀的“導演”而不是“演員”,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多展示的舞臺,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點空間。
“有沒有聽懂他說的?你能再說一遍嗎?”這是在許多著名教師課堂教學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數學思考過程, 如朱樂平老師教學半徑和直徑的概念, 發現學生都會畫半直徑,可要學生說說什么是半徑和直徑,未必每位同學都會說,說得清楚,這恰恰是學習難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朱老師耐心地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在不斷嘗試、重組數學語言過程中,逐步抽象出事物特征,當有個別優等生說出什么是圓的半徑、直徑時,朱老師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追問:“有沒有聽懂他說的?你能再說一遍嗎?”反復幾遍,等大多學生都會說了才結束!
教學,我們不能急功近利,慢一點,再慢一點,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空間, 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理解或掌握的問題,就留給學生去解決;凡是學生自己不能理解和難以掌握的部分,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擁有更為廣闊的自學空間,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并能主動獲得知識。
反思四: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創新點
再詳細的教學設計方案也不可能寫出課堂上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行為,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預見學生的思維活動、發展狀況及師生思維共振、情感交流的情況。課堂上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產生,師生這時可能會產生一些靈感,這些智慧的閃光點往往是“突如其來,突然而逝,不由自主”。 例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填空:6/12=( )/( )。學生的方法非常的多:1. 利有剛學的《分數的基本性質》。2.6/12化成小數等于0. 5。3. 利用折紙或畫圖的方法,表示6/12。其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材料養分。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難點的突破事關整個教學的成敗。所謂教材的難點,是指教師難講、學生難懂的知識點。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后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并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能提高教師處理教材難點的能力,化難為易,把課本變“薄”,把課本變成“我的”。再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其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敖倘缓蠖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走向輝煌的過程。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