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問導學 估算乘法 教學實錄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57-02
兩年前,本人采用“以問導學”教學法執教《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乘法》(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科書第70頁例2),用13問串起一堂課,教學效果較好,榮獲南寧市教師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其教學實錄如下:
一、復習舊知提問,激活經驗
問題一:早就聽說三(1)班是個優秀的班級,請問你們班有多少個同學?
生1:有54個。
問題二:潘老師帶的班,大約有60人,猜猜看,老師帶的班可能有多少人?
生2:可能有61或62人。
生3: 61到64人都有可能。
生4:也有可能是55到59人。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即板書:
61、62、63、64 55、56、57、58、59)
問題三: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4:用四舍五入法,個位是1到4的去掉,個位是5到9的進一。
(教師在61到64下寫“四舍”,在55到59下寫“五入” )
師:看來你們班真是名不虛傳呀,請說出下面各數接近哪個整十或整百數。教師用卡片出示下面各數:29、41、597、320、77 、186,學生依次回答。
師:聽說你們的口算也非常厲害,潘老師想見識見識。出示口算題卡:
80×9 60×5 300×4 700×6
90×2 500×8 (指名學生回答)
二、教學新知提問,引領探究
師:再過幾天“兩會一節”將在我們南寧舉行,為了迎接“兩會一節”,南寧打扮得可漂亮了,請看?。ㄕn件出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盛況)
潘老師要組織三年級同學來南寧參觀,租車時碰到難題,想請同學們幫忙。教師課件出示: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42個座位。
問題四:租6輛車夠不夠坐?你們能幫潘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生1:我剛剛算了一下每輛車42個座位,6輛車就是42×6=252(個),230人,不但夠坐,還多出了22個。
問題五:不錯,你計算得很快,也很精確。但是,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題目中的問題,你想到了什么?
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簡便。因為題目只是問夠不夠坐,也就是說答案只有兩種可能性,夠或者不夠,而沒必要算出多多少個。
問題六:那6×42大約是多少,怎么算比較簡便呢?
(讓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討論過后,分別請同學發表各自的見解。)
生3:每輛車42個座位,我們把42≈40,6輛車可坐240人,而實際人數還不到240人,所以肯定夠坐。
師:你回答得真好!
問題七:生1,你覺得他們的方法怎么樣?
生1:我明白了,題目并沒有要我們求出多多少人,所以生3的方法比我的簡便。但如果題目要求多多少人的話,我想就只能用我這種方法了。
師:你不僅能找出不簡便的原因,還能把這道題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題目作比較,你也真了不起!
問題八: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生4:他們都沒有去算精確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師:是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也只需算出近似數,不需要算出準確數。這樣的計算叫估算。(教師板書課題)運用估算,會比較簡便。板書:6×42≈240。再由小精靈介紹約等號。
三、鞏固應用提問,強化認知
完成教科書第70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先由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集體訂正答案。結合訂正答案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估算的過程。
(出示: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38個座位。)
問題九:本來老師打算租42位的車,可這種車租完了,只有38位的車。230個同學還租6輛車,夠不夠坐?
學生估算:38≈40,40×6=240后大部分學生喊夠了,有幾個學生喊:不夠,不夠。
問題十:估算出來都是240個,有的同學認為夠,有的認為不夠,為什么呢?
(教師讓學生組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正方生1:240個大于230個,所以夠了。
反方生2:把38看成40,每輛多算了2個,6輛多算12個,240比230多的是10個,所以還差2個。
問題十一:不夠的這兩個同學怎么辦?
生3:給他們自己坐私家車來。
生4:那就給他們站著來。
生5:這樣可超載了,又不安全。
生6:多租1輛,租7輛。
師:給兩個坐38位的車?
生6:租5輛38位的車,再租一輛車位比38多一點的車。
生7:也可租一輛“的士”車。
師:哦,這樣想的好!
四、歸納總結提問,強化記憶
問題十二: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獲。請說一說,你的收獲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讓學生自由紛說)
問題十三:這節課哪個組學得最棒?你們能估算出你們組得多少分嗎?
(注:教師在課中根據每組的表現,在黑板上給每組加分,每次加的分數在85到94之間。)
教后反思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是學生主動探索的動力。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節課我以問題為中心引領教學,讓數學教學更本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問”導趣,使學生樂學。
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就創設“租車”去南寧參觀旅游的問題情境,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無形中使學生感受到估算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實際意義,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白廛噯栴}”成為課堂研究點的核心,有了“問題”來穿針引線,研究點串成了一條研究線,不僅極大地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也使課堂結構緊湊完整,首尾呼應。從初始性的問題,隨著老師的精心引導層層展開教學,變成過程性的問題,學生積極地經歷估算的全過程,有效地突破研究點,深化研究點。
2. 以“問”導思,使學生活學。
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課堂提問不在于數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榮,而在于問題要有質量,有針對性。課堂提問的目的或促進學生的思維,或幫助學生思考,或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我依據這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問題。在教學新知時,我提出了 “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42個座位,租6輛車夠不夠坐?”“不錯,你計算得很快,也很精確。但是,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題目中的問題,你想到了什么?”“那6×42大約是多少,怎么算比較簡便呢?”這三個問題。我在學生思考交流前提出了明確要求,引領學生有序思考。有了這三個問題,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臺,面對問題,學生大多能夠憑借思考交流,從問題中有效地引出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交流凸顯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
3. 以“問”導法,使學生會學。
老師不僅要會問,還要會聽,要結合課堂上學生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向重要之處。強調了問題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師不要預設,而是強調更多的預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42個座位,租6輛車夠不夠坐?” 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并基本上掌握了運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后再創設了“本來老師打算租42位的車,可這種車租完了,只有38位的車。230個同學還租6輛車,夠不夠坐?”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明白只用估算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還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對于具體的問題情境是否合適。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生成了“估算出來都是240個,有的同學認為夠,有的認為不夠,為什么呢?” 的問題的過程。這個問題來自于學生,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雖然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但通過學生間的互動解疑,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然后進行二次反思和調整,方法得到優化,生成問題得到了解決。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根據知識特點設計好課堂教學的關鍵問題,再圍繞這些主問題來預設好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最后結合生成問題指導學生去領悟并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變“學會” 為“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