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表演朗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61-02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的內部言語尚未得到充分的發展,注意力也不夠穩定。表演朗讀符合低年級兒童言語發展的年齡特征。采用表演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朗讀時大聲的言語來引導兒童的思維,還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動作來引導兒童的思維,使他們在朗讀時保持穩定的注意力,從而把文字與它所表達的內容聯系起來。表演朗讀這種教學方法比較適用于低年級語文課文內容的教學。如一些以人或動物為主要角色的童話、寓言、生活小故事等,其動作、語言、神態都寫得比較具體、生動、有趣,頗受小朋友喜愛。
這類課文可采用表演朗讀方式,讓他們邊表演邊朗讀,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表演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表演朗讀是對課文內容最形象、最生動的再現。學生通過表演朗讀,更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如教學《美麗的小路》一文,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讀“弄臟后的小路”的語句:
生(兔姑娘)皺起了眉頭,說:“呀,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
生(鹿先生)捂上了鼻子,說:“咦,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
生(鴨先生)跳了起來大叫,說:“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
聽著臺上同學的朗讀,看著同學生動的表演,其余的學生紛紛面對面地讀了起來,情緒十分高漲,在表演朗讀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又如教學《小動物過冬》時,讓學生戴上頭飾,邊演邊說,再現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小蜜蜂、青蛙和燕子的對話,讓學生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豐富想象,深化情感,從而提高朗讀水平,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表演朗讀,加深對課文的記憶
表演朗讀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思想,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融入感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喜歡上閱讀,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加深對課文的記憶。
如教學《狐假虎威》時,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表演朗讀,扮演狐貍的孩子演出了狐貍的大搖大擺、神氣活現的模樣;扮演老虎的孩子就表現出將信將疑、東張西望的樣子;扮演小動物的孩子就表現出納悶、驚慌失措的神情。通過這樣的表演朗讀,不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營造了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玩中讀、玩中思、玩中說,使學生對故事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三、表演朗讀,以助學生背誦課文
喜愛表演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相機誘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表演的樂趣,學生會越讀越愛讀,在聲情并茂的表演朗讀中很自然就把課文背下來了。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時,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朗讀,狐貍在騙烏鴉嘴里的肉時很有禮貌,一次次說好話,學生邊演邊說,再現了課文中的情景,人人做演員,個個都參與,通過表演朗讀,讀出了語感,受到美的陶冶,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不但豐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通過表演朗讀,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很快讀懂生字、背熟課文。
四、表演朗讀,培養學生手口腦并用
學生只有將文本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觸動內心的獨有感受,朗讀才有味道,這樣的朗讀才是“多角度、有創意”的朗讀。
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片斷:
生1(小壁虎)用手做爬的動作,說:“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
生2(小魚)搖搖手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
生1(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他看見老黃牛在樹下甩著尾巴吃草,說:“黃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
生3(老黃牛)搖搖手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趕蠅子呢。”
生1(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屋檐下,看見生4(燕子)在空中擺著尾巴飛來飛去。生1(小壁虎)說:“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
生4(燕子)搖搖手說:“不行啊,我飛的時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p>
生1(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難過。爬回家里找媽媽。把借尾巴的事告訴了媽媽。
生5(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你轉過身子看看?!?/p>
生1(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地叫起來:“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
這樣的表演朗讀,讓學生的手、口、腦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既能各司其職,又能相互配合,從而形成一種互補、協調、高效的活動機制,有利于培養學生手、口、腦的靈活并用。
五、表演朗讀,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表演朗讀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已有的感悟和體驗有新的飛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教學《小鷹學飛》,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讀,老鷹向小鷹不斷提出新的目標,小鷹在飛行中不斷增強飛行本領,提高自我認識,通過小組表演使學生準確領悟了人物的特點,突破難點。又如《一顆希望的種子》中“稍大些,我知道這個西瓜是爺爺從家里搬到地里的。盡管這樣,這件事在一個孩子幼稚的心田里卻播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边@句話含義深刻,表達了一個孩子對爺爺舉動的理解與感激。二年級的小孩理解這句話很困難,這時表演朗讀幫了大忙。讀完句子,筆者請孩子們想象:稍大些,“我”是怎么知道西瓜原來是爺爺搬到地里去的?爺爺為什么要這樣做?弄明白這兩個問題后,同桌進行創造表演,演演“我”稍大些后是怎樣與爺爺談起這件事的。通過對話表演,孩子們理解了爺爺的良苦用心,爺爺要讓“我”明白只要充滿熱情地付出,就一定會有好的收獲,希望“我”對自己要有信心,永不放棄。學生在想象表演讀文中理解這樣含義深刻的句子,得到感悟,很好地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六、表演朗讀,使學生集中精力
表演朗讀能讓學生在活躍的閱讀課堂氛圍中集中學習語文的精力。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文中有兩個角色:狼,小羊。在指導朗讀時,筆者分為兩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讀前的鋪墊,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歸納狼和小羊的個性,狼:狡猾、兇殘、驕橫、蠻不講理;小羊:溫和、善良、軟弱。其次回到課文中與具體內容一一對應,這一層次的鋪設,使學生在腦海中對狼和小羊這兩個角色的性格特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根據狼和小羊的個性揣摩它們的語言,運用不同性格的語氣和語調,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進行表演朗讀。這樣,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實質上心領神會地讀出了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總之,重視表演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張揚個性,享受閱讀的無限樂趣。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表演朗讀課文,教師要不斷地更換表演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這樣就能做到在表演朗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強加給學生任何情感,而是學生真正做到自讀自悟,入情入境,通過表演朗讀來表達自己體會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