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生 語文實踐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64-01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去實踐,獲取知識,摸索學習方法,把語文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
一、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
社會處處皆語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教師應適當引導、點拔,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觀察,探究、發現與解決生活中的語文問題。
(一)給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在備課時應從考慮“怎么教學生”轉為“學生怎么學”。例如教學《跳水》一課,教師可以設計“小記者采訪”,說一說,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船長、水手、孩子都會說些什么。《金色的腳印》一課,教師設計“演一演正太郎”,出一期以“互愛互助,和諧相處”為主題的板報,寫“建議書”等,給學生創設豐富的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課上盡量讓學生多交流,甚至爭論,使學生由單獨思考,變成群體交流,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語文實踐的樂園。
(二)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甚至要允許、鼓勵學生“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給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將教學訓練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生活主體的內在需求,使學生自主地去獲取知識和能力。例如,教學《大瀑布的葬禮》一課時,課前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瀑布是怎樣的一條瀑布?游人嘆息的原因是什么?巴西總統為什么要為這個聞名于世的大瀑布舉行葬禮?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想說些什么?文章哪一段使你最感動?文章給人類怎樣的忠告?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讓學生自己討論回答,讓學生暢所欲言,營造了良好的語文實踐的氛圍。
(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培養學生獨立判斷的能力,引導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教學重心由知識傳授向學生自由發展轉移。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注重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二、豐富語文實踐的經歷
教師要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尋找、搜集和運用資料,讓學生運用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聯系生活,加強語文實踐,促進學以致用能力的發展。語文課程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天然聯系的課程。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主動克服“一支粉筆教下去,一本教案講過來”的惰性,積極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實際條件,創造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和實踐的開放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增加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生活的實踐機會,初步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帶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為學生將來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
三、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
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增加實踐的機會,每教完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因地制宜設計一些思維拓展題,讓學生課后實踐訓練,使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與生活體驗建立起聯系,讓學生樂于嘗試、樂于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一句話,一個故事情節,作者的寫作目的等,引導學生發展思維,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可以采取讓學生編寫故事、寫讀后感、做社會調查等形式的語文實踐。例如,教學《窮人》一課,課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西蒙的大兒子蒙蒙在漁夫和桑娜的家里生活了多年。蒙蒙是個孝順的孩子,一般情況下,不經養父母漁夫、桑娜同意,他是不輕易離開家的。可是,暑假里的一天,桑娜一家卻不見了蒙蒙……想一想,蒙蒙怎么了,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教學《凡卡》一文后,叫學生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燕子》一課中,“光彩奪目的春天”是怎樣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寫成一篇短文。讀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后,聯系生活實際,你想到了什么?教學《豐碑》一文后,想一想,如果為“豐碑”寫碑文,你想寫些什么?等等。這些都是課文教學后所設計的一些知識延伸練習題,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
(責編 黃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