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課堂 建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75-01
有效的教學課堂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共同追求,它是充滿著人文關懷、高效低耗、師生完美配合的課堂。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簡潔
簡潔不等同于簡單,而是深刻、精細的升華。簡潔的數學課堂是簡明扼要的,能使復雜的學習過程變得簡單明了;簡潔的數學課堂是充滿智慧活力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簡潔的數學課堂是返璞歸真的,能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精彩本色。
數學教學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預設簡潔流暢的教學過程,通過簡單明了的問題情境及簡練著實的教學語言,讓數學的學習過程變得簡單、具體,讓學生主動地理解數學本質。
在講解蘇教版六年級比例的習題時,曾遇到過這樣一道提高性的填空題:建筑工地運來一批建筑材料,水泥與黃沙的噸數比是2∶3,黃沙與石子的噸數比也是2∶3,那么水泥與石子的噸數比是( )∶( )。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較多的人都給出2:3這個錯誤答案。講解練習時,我出示這樣幾組簡潔的問題,引導學生往深層去思考:1.兩組條件中都有哪個量?2. 第一組條件中黃沙的噸數是幾份?第二組條件中黃沙的噸數是幾份?說明什么?3. 水泥與石子的噸數可以直接用2∶3表示嗎?為什么?現在能想到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了嗎?通過以上三個問題,讓學生掌握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抓住中間量,從而發現中間量在兩個條件中的份數不統一,說明兩個條件中“每份的噸數不統一”這個本質的矛盾,繼而探索出利用公倍數的知識先統一中間量黃沙的份數為6份,以達到統一兩組條件中每份所表示的重量,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分別得到水泥4份,石子9份,最終結果是水泥與石子的噸數比是4∶9。
以上案例中,教師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去繁化簡,用問題去引導學生發現中間量及兩組條件中每份所表示的噸數不相同,切中問題要害,凸顯解題路線。
二、循序
數學學科嚴謹的遞進性,決定了教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任何一節課的預設都應該以學生的學情為起點,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及知識儲備基礎。實踐證明,教學時若能充分尊重并了解學生,著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原來知識體系中探索并升華,會收到令人欣喜的教學效果。
如在六年級數學“百分數與小數改寫”的教學中,我按照教材列舉的方法,通過分數這一橋梁,分析并總結改寫過程中去百分號與加百分號的變化規律。隨后,我要求學生們從其他知識角度分析百分數與小數之間的改寫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情地進行討論。有學生指出,百分數改寫成小數,可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100,計算非常簡單;更有一組的學生完整系統地總結了一套看似比課本中還要簡便的方法,他們說:“小數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它的分子與分母同時乘以100,就可以改寫成百分數,同樣,百分數的分母是100,分子分母同時除以100就可以改寫成小數了。”學生們有理有據的分析讓我欣喜,我不禁感嘆:教師如若輕視學生的知識經驗,低估學生潛能,那就是人為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三、適度
現今的數學課堂中教學氣氛都較活躍,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但在這自主熱鬧的背后,卻折射出一些浮躁。我們要讓數學課堂真正達到高效且具活力的,還應做到適度。
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蹺蹺板對大家并不陌生,能說說玩蹺蹺板時的場景嗎?利用蹺蹺板這樣的現象,科學家們設計了天平,我們就來玩玩蹺蹺板的游戲。首先在天平的左邊放50克的砝碼,右邊放100克的,天平怎么樣了?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剛才的現象嗎?學生思考交流后出示:50<100。如果在左邊加上一個20克的砝碼,天平會怎樣?可以用什么式子來表示?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50+20<100。現在將20克的砝碼換成x克的,天平正好平衡,能列出相關的式子嗎?(50+x=100)。這時教師提問你還能寫出類似的算式嗎?在學生列舉相關算式后,要求他們觀察這些式子,看能否給它們分類。這樣的設計將學和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充分的交流、及時的鞏固中,理解并概括出方程的意義。
總之,有效的課堂是一種教學理念,是一種價值追求。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邊實踐邊反思,積極去追尋扎實、和諧、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