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關注體驗 有效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77-01
“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提出的過程性目標,可見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學習主體的切身體驗。體驗能幫助學生獲取相關知識及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結構。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活數學”
研究表明:生動具體、形象直觀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學習內容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小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于一些數學知識學起來就會感到吃力,長此以往便對數學產生枯燥感和畏懼感。
其實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基本上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通過一些情景的創設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當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之間搭起了橋梁時,我們的數學學習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極富生命力、學生倍感親切的。這樣能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探索新知的欲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循環小數”時,我們可以創設下面的情境:教師播放歌曲《找朋友》,學生隨著音樂節奏拍手唱歌,然后教師問:“剛才我們唱的歌和曲有什么特點?你還能找出這樣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談到了一年四季交替的變化,路口的紅綠燈規律地交替變換,衣服上的花紋等等。這時老師說有的小數中也有這樣的現象,你信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
上述案例中,教師選取了學生熟悉的素材導入新課,這樣能充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可親可近的,從而對新知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
二、 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再創造”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結論、學會解答,而是在探索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重組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
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筆者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師:昨天我們用數學書比劃了桌面的面積大約50平方分米,現在請同學們測量籃球場的面積,還能用昨天的那個方法嗎?
生:太麻煩,要好久呢!
師:用量的方法測量籃球場的面積的話確實比較麻煩,有沒比較簡便的方法呢?
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師:真善于動腦,那么長方形的面積到底跟什么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圖,猜猜看?
(出示幾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
師:長方形的面積跟它的長和寬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
小組討論交流時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可能等于長乘寬。
師:我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需要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利用學具盒中的正方形任意拼一個長方形,再數數它的長、寬、面積分別是多少,接著利用我們的猜測算算面積,比一比,看一看,結果是否一樣。
……
這樣的教學能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探究者、發現者,在“再創造”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感。
三、 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又使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周邊的事物,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購物情境:學校要購買12個籃球,孫老師帶了1000元來到體育用品超市,里面有三種規格的籃球,它們的單價分別是88元、78元、68元。你覺得孫老師應該買哪一種籃球呢?
學生在理解題意后,搞清了所購買的籃球第一不能超過1000元,第二質量要較好。選擇哪種價格的籃球必須先求出三種分別要多少元,學生利用單價乘以數量等于總價求出購買這三種籃球的總價分別是:1056元、936元、816元。比較后發現單價88元的太貴,68元的最便宜,但擔心質量不太高,所以得出孫老師最終購買的是單價為78元的籃球的結論。
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作用,并在無形中產生學好數學的動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來體驗,讓他們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這樣的課堂才會魅力四射;這樣的教學才會充滿靈性!
(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