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思維 三個落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79-01
《數學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專門設立了章節對“數學思考”這一板塊進行了描述。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思維活動,才能讓數學課堂教學更高效呢?
一、引導交流——以說激思
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交流的過程,因為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進行思想的交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想法,以此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當學生對24時記時法和12時記時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對學生進行了以下一番引領:
師:同學們,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一般都用12時記時法。可是為什么在我們的電視上卻都用24時記時法。比如《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是19:00,那么為什么不把19:00標成晚上7:00?
生.1:我覺得把《新聞聯播》的時間標為晚上7:00也行。
生2:我覺得不行。因為如果把《新聞聯播》的時間標為晚上7:00,外國人就看不懂了。
生3:也有辦法呀。既然外國人不認識中文,那么我們可以把中文和英文都標上,這樣用12時記時法也就行了。
生4:假如把中文和英文都標上,這樣就太復雜了。
生5:在電視上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有兩個好處:一是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能夠看懂,二是簡潔明了。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正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了自主交流的機會,搭建了自主交流的平臺,學生在這樣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進行了思想上的交流,從而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組織操作——以動啟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小學數學教學特別強調“做數學”,因為小學生“做數學”的過程也就是培養有效思維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并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有效 的數學操作活動,從而達到以動啟思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紙片、繩子和直尺,測一測每一個圓形紙片的周長,然后探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課堂上,同學們發現小的圓形紙片用繩子圍的方法就能夠測出其周長,但是,一碰到大一點的圓片,繩子不夠圍了,怎么辦呢?有的學生利用“滾”的方法來測圓形紙片的周長;有的同學則把圓形紙片對折起來,先測出一半的周長然后再乘以2;有的同學則利用繩子一次一次來圍,最后把所有的數加起來得出結論……就這樣,實踐出真知,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順利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教學片段, 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的空間,學生進行了富有思考性的操作活動。在操作活動中,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思考,面對如何測量大一些圓形紙片的周長,想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富有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巧選問點——以問引思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效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巧選問點,設計課堂提問,以達到以問引思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由于學生受知識負遷移的影響,一般都會認為一個數的末尾如果是0、3、6、9,那么這個數就能夠被3整除。顯然,這是學生的思維錯誤處,也是選擇問點的有效入口。因此,我提問:“同學們,你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請你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他們通過舉例發現,30、63、96這些數確實能夠被3整除,而20、53、76、89這些數卻不能夠被3整除,也就是說“如果末尾數是0、3、6、9,那么這個數就能夠被3整除”這個結論是錯誤的。于是,這時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強烈的認知沖突,也產生了很強的探究欲望,此時,我再提問:“那么,能夠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自己寫一些能夠被3整除的數,然后進行觀察,看看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開始了新一輪的數學探究之旅。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式得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點。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巧選問點進行提問,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維,也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化蛹成蝶。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有效落點,通過引導交流、組織操作、巧選問點等方式,為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有效思維奠定基礎。
(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