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課 “推拿”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83-01
科學課,可以采用中醫的辨證施治的理論進行“推拿”,針對科學教學中的癥結“疏通經絡、止痛祛疾”,把科學教學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在科學課上在使用推拿手法時,要對學生了如指掌,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處理方法不拘一格,注重逐步滲透,啟迪學生的智慧,引領學生體會科學本質。
一、穴位明,痼疾清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在實際教學中針對痼疾,加以“施治”。
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這是學生對于生活經驗的總結。教師要找準這一病灶,加以施治。為了推翻學生的這一錯誤前概念,教師給學生準備了很輕的回形針和很重的木塊,然后把回形針和木塊分別放入水中間放開手,學生發現較輕的回形針沉到水底,而較重的木塊卻浮到水面,學生的錯誤概念充分暴露,凸顯了矛盾。經過對概念的深入分析,學生就能對自己的前概念進行批判,為正確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教師對于學生前概念的充分了解,有利于在實際教學中針鋒相對,突破難點,建構學生的正確概念。
二、力舒緩,勤反復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育規律,對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重點“用力”。
如在教學“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時,為了研究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是不是新物質,這一變化是否屬于化學變化?我分步驟進行了研究,點燃火柴伸入裝滿了普通空氣的玻璃杯和裝滿了新產生氣體的玻璃杯中,觀察火焰的情況,發現氣體不支持燃燒。再制作一杯氣體,把生成的氣體倒到點燃的小的生日蠟燭上,發現蠟燭熄滅了,證明氣體比空氣重。再把新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使它變渾濁……最后,通過歸納擴展,讓學生認識到這種氣體確定無疑是二氧化碳,是一種新產生的氣體,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屬于化學變化。
教師要因材施教,對于難點要重點施治、靈活展開,不遺余力的攻克難關。
三、手法多,巧施治
在科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概念,教師要不拘一格,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如我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概念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我選擇了各種各樣的材料來輔助學生概念的生成。橡皮筋不停地往返運動,鋼尺不停地上下往返運動,鼓面上的綠豆不停地跳動……都被用來證明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可見,不管用什么方法,我們只要善加使用,就能夠使學生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就如推拿一樣,為了緩解病人的痛苦,推、拿、提、捏、揉等手法皆可用到。
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觸類旁通,教師多種方法的點撥若能喚起學生對于概念的深層理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學要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快樂學習,理解所學的概念,為學生大概念的建構奠定基礎。
四、懂深入,養元氣
在科學教學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逐步增進學生對科學的感悟。“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教學要追求神清氣閑,在慢悠悠的節奏中努力向前。不急不躁,才能把握科學教育的真諦。
如我在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時,為讓學生了解“生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意識。教師的教學不緊不慢,帶領學生逐步認識了菜園里的簡單食物鏈:青菜→菜蟲→青蛙→蛇→老鷹,再通過“螳螂捕蟬”的小故事,認識了樹的汁液→蟬→螳螂→黃雀這一條食物鏈,引領學生進行辨析,掌握食物鏈概念。接著是一個角色扮演活動,7個同學扮演兔子等7種生物,模擬田野中的生態系統,用彩帶連接食物鏈,彩帶上掛有方向的箭頭,表示誰被誰吃。快樂舒緩的學習策略,不斷加深了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挖掘概念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感悟。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力做到持久有力、柔和滲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中,汲取科學養分,感悟科學本質。
作為一個科學教師,在科學課上應該拿出“推拿真功夫”:明穴位、力舒緩、手法多、懂深入。在科學教學中拿捏好分寸,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逐步構建學生的概念體系,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感悟。
(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