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嶗山腳下,就聽到“嘩嘩”的水聲。游人從山腳的臺階,開始行動了。我也不例外,跟從隊伍,尋著水聲,跟著自己的聽覺前行。
山兩旁的樹木或高大,或低矮叢生。我無心觀察,只是看著水流的氣勢好奇,水從崖頭跌下,雪珠銀屑,煙霧氤氳,像一把高大的豎琴,奏著洪鐘大呂。瀑布其下,積水成潭,結綠凝翠,亮似明鏡,朝暉夕嵐,盡收其中。陣風吹過,水聲林濤,彼此相應,實為天籟。水清澈透明,蜿蜒而下,激起的水花,好似濺落的碎玉,珠落玉盤,叮咚有聲。又彈向空中,打一個旋轉,又回到原地。水流時急時緩,不遠處,有一瀑布急流而下,繼而匯成一潭清水,和緩處,水流在奇形怪狀的石頭之間,迂回曲折,九曲回腸。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空間。
臺階的兩邊,是賣工藝品的人,幾個貝殼,一串珍珠,幾個動物模型,幾個人物造型,各有獨特,別具匠心。在一旁觀賞者居多,買者居少。賣者有各個年齡段的人,中學生也在其列,恰巧正是暑假,也難怪他們有這樣的想法。
賣瓜果的人,打著綠色食品的幌子,嶗山特產的招牌,在不停的叫賣,他們心思巧妙,利用嶗山的水,順著山坡,弄一根長長的水管,清洗瓜果,給人以清潔的感覺,給人以放心食用的保證。我看著他們奇妙的構想,贊嘆著嶗山的水。難怪嶗山啤酒,有如此好的口感,有如此豐富的水源,有如此清凈、甘冽的水做原料,何愁市場的立足之地呢。
我不住地移動雙腳,征服腳下的臺階,上升高度,景色更美。水不住地流淌,我的雙腿也感到沒有力氣,在同事們的勸說下,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汗水也流滿雙頰,找一潭清水,洗上一把,清爽無比。
嶗山的霧,在半山腰就出現了,迷迷茫茫,景物在霧氣中時隱時現地捉迷藏。人們看不出真實面貌。霧飄忽忽的,我們仿佛就在云里霧里行走,回身望去,游人漸少,同事們更是所剩無幾。霧氣在腳下來回飄蕩。一股股霧團形成不同形狀的動物,在山間游蕩,一會兒變換成一頭雄獅,一會兒變成一匹奔馬,一會兒又形成一頭猛獸,形成嶗山的景觀。嶗山下的景物,忽而不見了。我們周圍只有高大的樹木,水流的氣勢也弱下來,或許水升騰為霧氣。無論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霧,水聲減小。我們好像生活在一個特有的空間,這里沒有紛爭,沒有戰亂,沒有硝煙,只有時而變幻形狀的霧氣,時而升騰,時而回旋,時而東流,時而西滾,來來回回,逍遙自在。
嶗山的水,嘩嘩流下,匯入大海,水與海水相通,與海水相融。山與海彼此緊鄰,山與海血脈相通,真的是罕見稀少。
嶗山與泰山、廬山、華山、黃山等名山相比,算是小弟弟,而且也是微不足道。泰山挺拔于齊魯,聞名于天下,有其雄偉的身姿。廬山以其秀潤名冠神州。華山以其險峻著稱。黃山以古松為勝,以云海勝,以奇峰勝,以怪石勝。黃山大則顯示氣勢磅礴,神籠宇宙;小則顯出玲瓏剔透,耐人尋味。黃山陽剛而又柔美,兼而有之,可謂是天下名山。嶗山海拔不過千余米,只有以其特長,以其秀水的滋潤,聞名齊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有其柔韌之美,女性之美。水能使荒山變為綠林,水能使沙漠變為綠洲,水能使干涸的河流變溫暖的搖籃,水能使平原變成良田,水能化腐朽為神奇。
石林,石柱,石筍,是水流的杰作。地下溶洞的風景,也是地下水的奇功。我無心燒香拜佛,一心想觀山游水,半山腰之上,偶遇幾位女性,同她們說話,方知她們是內蒙來的游客,她們和我們男性一樣,也不停的攀爬,有登上山頂的決心。我忽而對她們敬重起來,敬重她們的毅力,敬重她們的精神,與我的同事們相比,她們偉大,她們的精神可貴,她們的毅力可敬。我忽然感覺:嶗山也非常偉大,令人崇敬,遠在幾千里的游客,也慕名而來,可想嶗山之聞名。與泰山、廬山、華山、黃山相比,嶗山顯得一點也不遜色了,萬物有其長,亦有其短。正如人們所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萬物的本來面目。
登到山頂時,嶗山上的霧,就在腳下了。山上的樹木又忽而變得明朗了,樹葉的水珠,往下滴落,打在地上,有微弱的聲音,打在寬大樹葉上,有雨打芭蕉的音響聲,霧滴弄濕我的衣服,我一點也不在乎,真想和霧水親近一番,讓這嶗山之水滋潤干渴的心靈。寂靜的山林,最親近的是小溪,水是山的靈魂,山因有水而有靈魂,山因水而有思想,水是山的血脈,山因有水而血脈長流,山也因此而鮮活萬年。沉寂的山林,因有流動的溪水,動靜相比,陰陽相生;活潑起來;有了精神,有了神韻。平時,工作繁忙,沒有旅游的時間,而今出來,就全身心地放松,消除往日的疲勞,我真的不知什么時候能有機會再次造訪嶗山。親近嶗山,就是親近自然,這一點也不虛假,我們永遠愿意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永遠享受自然的神奇,感嘆自然的美妙,感嘆土地給予我們的力量,那是什么力量?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
決不僅僅是一個區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欣賞風景,停住歇息。打開手機,信號幾乎全無,只有時間能顯示出來,猛然一想,已有兩個多小時,回去的時間已到,我無心觀賞水秀、林密、山奇,匆忙趕到山下,正巧,同事們多已來到,不一會兒,我們的身影定格在“海上名山第一”的大紅字下面,看著歐陽中石先生的題字,心想我的青島之行,值得。
我的身心和情感,就定格在山之腳、海之湄,吾愿是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