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觀點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本文以模因論這一理論為指導,其對模因的復制階段以及傳播方式的研究,對新時期的和諧文化模因變異進行研究。認為較之傳統文化,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人們的價值取向的改變發生了變異,而正是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促進了我國和諧文化構建的進程,保證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模因論;和諧文化模因;變異
自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首次提出來,并于2004年9月,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的報告中,首次完整表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并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我國掀起了建設和諧文化的熱潮。
和諧文化是一種以和諧為思想核心,視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價值目標,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包括價值體系、思想觀念、社會風尚、文化產品、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或者說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互助、合作、團結、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并促進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
眾所周知,和諧文化并不是無根之源,和諧文化自古有之,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但為什么這幾年和諧文化再掀熱潮,并備受追捧。本文試圖以模因論為指導,分析其原因,探討和諧文化模因在新時期的變異及其成功的復制傳播。
一、模因論
模因論是在新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提出來的,用于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一詞最早出現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經典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根據Dawkins的觀點,模因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那些不斷得到復制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等都屬于模因。Blackmore在《模因機器》一書中指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了。”由此可以得出,模因要靠復制才能得以生存。Heylighe認為,模因的復制和傳播要經過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四個階段。同化是指被呈現的模因要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記憶是指模因必須在記憶中停留一段時間,否則不能稱為模因。表達是指將記憶模式的模因轉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傳播是指模因需要依靠有形的載體或者媒體來進行傳播。這幾個階段是循環往復的。每個階段都進行選擇,有的模因在選擇過程中被淘汰。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復制方式,但模因不是無意識的模仿,而是有選擇、有意識的思維活動,有其客觀的復制程序與傳播途徑。而模因究竟能否復制成功要受到長壽性、多產性和復制忠實性這三個要素的影響。當然,許多時候,模因的成功傳遞還與人的認知取向與偏好、注意焦點、情感狀態、行為愿望與時代背景等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可以說,模因具有保留性、變異性和選擇性。每個模因即是對以前模因的復制和繼承,又會在復制和傳播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變異,在變異中求得發展。
二、和諧文化模因對傳統文化的復制繼承
社會意識都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和諧文化模因也不例外。數千年前,儒家學派就提出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大同世界”。《禮記·禮運》這樣描寫他們向往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強調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等和諧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設計出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令廣大農民心馳神往的和諧社會藍圖。儒家還強調“講信修睦”社會和諧觀。所謂“信”,就是“誠信”。社會和諧必須以誠信為本。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孔子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強調三者之中,“民信”最為重要,因為“民無信不立”。所謂“睦”就是“和睦”。社會和諧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鄰里和睦、地區和睦、民族和睦、國家太平。“政通人和”、“協和萬邦”、“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衷共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古語都是古代先賢們對社會和諧的體認和追求。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做人原則,將其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倫理法則。所以和諧文化模因一直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神本質和內涵,這是我們新時代人們要堅守和傳承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寶貴思想資源。
三、和諧文化模因在新時期的變異
曾經一段時期和諧文化模因一度陷入相對沉寂期,進入到“休眠”狀態,沒有得到成功的復制和傳播,成為了弱勢模因。而近幾年和諧文化模因在全國上下提倡“建設和諧文化”的口號下成為了強勢模因。那么和諧文化模因為什么能夠“復活”成為強勢模因呢?其原因就是和諧文化模因在自我復制中進行了變異。盡管傳統的和諧文化有可借鑒的思想資源,但它與現代和諧治理觀有著質的不同,不能簡單地加以采用和直接復制繼承。例如我們今天要倡導的和諧不是“君仁臣忠”式的文化,也不完全是“父慈子孝”式的文化,而是現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基礎上的文化。再如“封閉性”、“保守性”、“宗法性”等等這些糟粕也不能被作為基本精神。所以新時期的和諧文化模因除汲取了其合理的思想內核,也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創造了新的文化精神:兼收并蓄,豐富壯大,自主創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是和諧文化模因的這種變異順應了人們的認知因素、精神因素和時代因素,使其成功進行了復制與傳播。
首先,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人們的認知因素。在模因復制過程中,認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Blackmore認為,導致模因分化為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類自身的特點,如感知系統的特性、注意和記憶的機制等。很大程度上那些廣為流傳的模因并不是它們有用,而是因為它們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符合人們的情感及容易被人們記住。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認同和向往。它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真實地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僅符合人們對美的感知,而且能用和諧之美陶冶人們的心靈,以激發人們對其的注意力。在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甚至會產生怨恨、仇視的情緒。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變成極端行為,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新時期的和諧文化模因強調人的自身修養、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符合了人們的情感因素。通過和諧文化的熏陶和哺育, 必將提高人的境界、 情趣、 品位, 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促進人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必將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這也符合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以及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這些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使其更符合了人們(宿主)的情感喜好及行為愿望,更容易引起人們(宿主)的注意,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加速了和諧文化模因的成功復制。
其次,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人們的精神因素。精神是創造和諧文化強勢模因的驅動力,成功的模因往往能夠引起人們精神上的共鳴。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并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方向,給人們以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目標和力量,引領現實社會向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并且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所以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符合了人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豐富并提升著人們的精神內涵,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撐。因此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人們的精神追求,提高了和諧文化模因的成功復制率。
最后,和諧文化模因的變異順應了時代因素。雖然古代文化主體的儒家、道家等學派關于和諧文化有可利用的寶貴思想資源, 但其消極影響愈來愈鮮明地顯示出來,如其文化中的人治與裙帶之風、政治倫理化、一元化強權、壓抑個性自由、等級秩序等,已不符合新中國的時代特點。當前,我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是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各種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在這個階段,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參與要求的日益提高;在這個階段,人們對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以及各類嚴重犯罪活動的不滿。總之,這個階段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道德容易失范的“矛盾凸現期”。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我們黨在把握國內新趨勢,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科學分析,基于當今世界形勢的變化和國際共運歷史的教訓而提出來新時期的和諧文化。所以新時期和諧文化模因符合了新時代的背景,順應了人們(宿主)的價值取向及注意焦點等,促進了和諧文化模因的復制傳播。
四、結束語
新時期的和諧文化模因在自我復制過程中發生了變異,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民主法治制度為保障的、體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諧。擺脫了儒家和諧文化中的籠而統之談論的“和而不同”的宣傳和教化,順應了社會大眾的認知因素、精神因素及時代因素,具有了成功模因的特點而得以廣泛復制與傳播,從而保證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構建,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02).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02).
[3]何自然.語言模因論[R].廣州:模因與模因論專題研討會,2005.
[4]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9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YBB171)“模因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