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尤金·奧尼爾是美國嚴肅戲劇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稱為美國的“現代戲劇之父”。在他創作的五十多部作品中,除了《啊,荒野!》(1936),其他全部都是悲劇。《榆樹下的欲望》是其創作中期的一部具有現實含義的悲劇。迄今很多對于《榆樹下的欲望》的研究,都是從人物塑造、表現手法和主題思想等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
關鍵詞:尤金·奧尼爾;《榆樹下的欲望》;生態女性主義;和諧
一、生態女性主義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1.生態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是生態學與女性主義的結合。生態女性主義試圖尋求一種不與自然分離的文化,并且認為一個生態學家必定會成為女性主義者。
生態女性主義反對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論(androcentrism),主張改變人統治自然的思想,并認為這一思想來自人統治人的思想。它批評男權的文化價值觀,贊美女性本質,但并不完全是本質主義的,它反對那些能夠導致剝削、統治、攻擊性的價值觀。生態女性主義批判男性中心的知識框架,目標是建立一個遵循生態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原則的烏托邦。
2.生態女性主義的主要信念
第一,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倫理的基調是對自然的仇視。
第二,地球上的生命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網,并無上下高低的等級之分。
第三,一個健康的平衡的生態體系,其中包括人與非人在內,都應保持多樣化狀態。
第四,物種的幸存使我們看到,重新理解人與自然 (自身肉體與非人自然) 關系的必要性。
3.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自然、環境、性格等多種角度進行文學批評,把文學批評放在性別歧視和生態危機語境下,把性別、自然、文學、文化等因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反對物種歧視和性別歧視,質疑和解構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對立觀念,批評人類中心主義和父權制中心文化。其目的是通過文學研究對文學創作進而對整個人類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批判,改變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和“邊緣化”地位,喚醒人們的生態整體意識和男女平等意識,建立男女平等,兩性和諧,物種平等,人類社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社會,一個包容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存在的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
二、尤金·奧尼爾與《榆樹下的欲望》
尤金·奧尼爾,美國嚴肅戲劇的奠基人和締造者,也被稱為美國現代戲劇之父,給美國的戲劇界以及文學界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尤金·奧尼爾四次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并于193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評論家稱為“美國的莎士比亞”。
《榆樹下的欲望》是尤金·奧尼爾創作中期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杰作,是一出震撼人心的現代悲劇。劇本講述的是19世紀新英格蘭一個家庭里成員間圍繞著農場進行爭奪的故事。劇本深刻地揭示了在金錢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人類真正的感情,人的本性是如何被壓抑被扭曲的。
三、《榆樹下的欲望》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1.支配
凱勃特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在石頭遍地的土地上建造一座田莊,于是他就驅使自己的家人,甚至不惜用前兩任妻子的生命換來田莊的繁榮。貪欲、對物的掠取,充斥了凱勃特的全部意志,他還強令三個兒子像牛馬一樣在田莊沒日沒夜地勞作。在他看來,他就是這個田莊的主宰,一草一木,也包括自己的妻兒,都是他的私有之物,可以供他任意驅使和支配。我們看一段兩個兒子的對話:
彼得: (譏諷地苦笑 )可這兒地上堆滿石頭,石頭上面還是石頭, 咱們用這些石頭壘起了墻一年又一年,他,和你,我,還有伊本咱們造了一堵墻讓他來把咱們死死圍在里面!
西蒙:咱們替他干活,出了力氣,浪費了青春,這些都被犁進泥里 (反抗地跺腳)腐爛了,給他的莊稼當肥料! (停頓)唉,這農莊倒真的越搞越興旺了。
很顯然,在凱勃特眼中,自然就是他盤剝的對象,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對自然加以任意改造,使自然失去了其內在“價值”。除了自然,女性更是凱勃特欺壓和盤剝的對象,甚至連他的三個兒子和鄰家女孩敏妮也不放過。凱波特娶年輕美麗的艾碧作為妻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對農莊的占有。他對艾碧說:“老婆不是我本人。兒子才是我—我的血我的肉—我的—是我。我的東西該留給我的后代,留給了我的兒子,這些東西仍舊屬于我的—即使我在六尺土下還是屬于我的,你懂么?”
凱波特的這些語言表明他一生所有的夢想、欲望、意識和勞動付出都是圍繞這個農場,農場就是他,他就是農場,農場是他的一切。艾碧和這個農場一樣,只是他的私有財產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是他用來繼續保存這些財產的工具。在凱波特的意識里,妻子在他的心目中早已喪失了\"本體\"地位,她們只是他的財產也是他用來掌管和繼續擁有這些財產的工具,而不用管她們的苦樂與死活,前兩任妻子的先后早逝就是一個有力明證。第三任妻子愛碧的過門又預示著另一個同樣的悲劇即將在這個家庭上演。和被男性征服的對象之一自然比較起來,女性和下一代的生命在凱勃特面前毫無價值可言。
2. 欲望
在《榆樹》中,所有的關系都是冷漠和自私的,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夫妻也不像夫妻。而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所有的人物都在爭奪農場。凱波特對農場的瘋狂占有欲隨處可見,他的三個兒子對農場的虎視眈眈也非常明顯。雖然每個人都用“我的”這個詞來表明他們爭奪農莊和財產的堅定決心,但是誰也不像艾碧那樣連續用十個“我的”來顯示她所應該擁有的權利和利益。在她初次和伊本對話的時候她極富挑戰性地說:“這是我的田莊—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廚房!”
愛與被愛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對于一個正常的人來說,人應該有兩種愛:情感上的愛和物質上的愛。這兩種愛實現一種平衡,一個人才能正常起來。除了想要占有農莊的渴求,艾碧還有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愿望。她愛上了自己丈夫的兒子—年輕健壯而又極富熱情的伊本。這種順應天然本性的愛超越了她對物質的渴望,在伊本和艾碧互相相愛之后,兩人之間的隔閡與仇恨化為灰燼了。一改從前憤怒、命令式的語氣與作為,艾碧的臉“紅彤彤的”,她“溫柔而倦怠地望著伊本,輕聲喚著。”順應自然本性的對愛情的渴望削弱了她對物質財富的占有渴望。后來,當伊本認為自己被艾碧所利用進而勃然大怒時,艾碧為了證明自己愛情的忠誠和“清白”,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通過奧尼爾在這個劇本中的情節安排,我們看到艾碧對愛的渴望從心靈里跳了出來,還是戰勝了對物的欲求。真愛與彼此的理解幫助伊本和艾碧恢復了作為一個人的柔美。兩個罪犯終究明白了活著的意義所在。在這里,人與人之間,人與其內在之間達到了和諧的平衡感。奧尼爾對于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女性代表艾碧的塑造,表現出奧尼爾對身處在男性主導文化下的女性的被動掙扎與精神痛苦的關注和同情。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家庭里每一個成員的身上和心理都充斥著對物質資源的占有欲,這正是生態女性主義者所反對和排斥的。生態女性主義者反對千篇一律的“消費文化”,認為過分的物質消費帶來的單一的文化模式實在是一種落后和倒退,且會帶來對地球和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并且會讓人類喪失基本的情感和需求最終失去他們與這個世界,他們與他們內在的自己之間的平衡。
3.和諧
從《榆樹》的可以看到,人若是被物欲過分驅使是很難實現人與其內在,人與他人之間的和諧的。結局處兩個愛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共擔責任表明了作者渴望實現人的自然的情感的欲求取勝的傾向,表面了他對實現人與其內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愿望。另外,劇本開頭寫道,艾碧和伊本在仰望天空的時候說“真美”,后來兩人走向刑場時也是這個情景。在兩個人溫柔的對話之后,補充了一句“太陽升起來了”顯示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境。人們不再貪婪自私而變得無欲無求,這正是生態女性主義想要構建充滿愛,美好人性和溫情的世界,重生一個沒有過度消費摒棄資源浪費和遠離狂躁的終極渴望。在生態女性主義者所夢想的烏托邦里,人類不再為了對資源與利益的過分占有而爭戰無休并因此身心疲憊痛苦不堪了,人與自然有望實現和諧相處。
(作者簡介: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外國語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Judith E. Barlow, \"O' Neill's Female Character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Eugene O' Nei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2]李銀河:《女性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3]薇爾·普魯姆德:《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馬天杰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