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是一部不朽的經典著作。自成文之日起直到今天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極其廣泛的影響。究其原因,我粗淺認為是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的存在。文中試將“仁”分為“愛人”、要有仁德、要做仁事三類,因之,認為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現在存仁心、懷仁志、施仁政三個方面。
關鍵詞:孔子;論語;仁;價值觀
《論語》[1]是中國古圣先賢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輯錄,集中體現了我國儒家學派的思想,也是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反映以孔子為代表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一部不朽的經典著作。自成文之日起直到今天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極其廣泛的影響,究其原因,我粗淺認為是《論語》中所體現的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本文輒從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這一角度對《論語》的思想內涵加以闡述,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教。
在一萬六千余字的《論語》中言“仁”共109次,出現的頻率極高。其中他人講“仁”25次,孔子講“仁”84次,足見孔子對“仁”的重視。[2]我們可以根據“仁”的涵義的不同對“仁”進行分類論證。
首先,《論語》中,作為思想家的孔子鮮明地闡述了“仁”的涵義?!胺t問仁。子曰:‘愛人’”。[3]這是孔子自己對其“仁”的明確定義?!皭廴恕?,就是關愛他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那么作為一種品行,“仁”就是關愛他人的品行,作為一種思想,“仁”就是關愛他人的思想。有仁德,就是有仁愛之心;不仁,就是沒有仁德、沒有仁愛之心。如果用這種定義去解釋此類之“仁”,似乎沒有什么不合適。比如人如果不仁就不能遵守禮樂、如果沒有愛心,自然也就不會顧及尊卑上下, 所以必不能遵守禮樂?!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就是因為篤于親本身就是有愛人的涵義,就是要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如果沒有愛心,就無法做到篤于親,而民就無法興于仁?!白釉唬骸畡偂⒁恪⒛?、訥近仁。’”[4]孔子又進一步說,人只有具備剛強、果決、樸實,且言語不輕易出口,這四種品德才更接近于仁德?!白訌垎柸视诳鬃印?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垎栔!唬骸?,寬,信,敏,惠’”。[5]對于子張問仁,孔子的回答卻是:“能夠處處實行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這樣便是仁了?!蓖ㄟ^以上這三章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仁”沒有固定的含義,對于不同的弟子,孔子根據當時的情況給出了不同的看法,雖至如此,但我們還是能窺探得到,孔子所提出的“仁”,就是對人的一種道德標準衡量的尺度,是用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鞏固當時社會的穩定的一個天平。
如果說“仁”的涵義——“愛人之心”是一個人的內在素質,那么,孔子對于“仁”的第二種理解則集中表現在一個人的外在行為。
其次,“仁”是仁德,是人的一種品行和思想??鬃油ㄟ^對他人的道德言行來實踐著他的“仁”思想。如“巧言令色,鮮矣仁!”[6],是說如果一個人依賴于花言巧語和偽善的面貌,他的“仁德”是不會太多的,因此人應該注重、控制自己的言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儀,這樣就是“仁”;“克己復禮為仁”[7],而一位有仁德的人是需要付出努力,然后才能收獲果實,即“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8]。通過以上三章可以看出,孔子是通過他人的道德言行來表達“仁”的思想,用“仁”見證著作為“人”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規范的標準。
在論及“仁德”這一品行上,孔子不僅提出人要嚴以律己,而且還提出要寬以待人,即行仁、做仁事。如“茍志于仁矣,無惡也”[9];“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0];“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2];“當仁, 不讓于師”[13]。何謂行仁、做仁事? 根據上文的理解, 就是獻愛心、做關愛他人的事。那么仁者一直思量如何做關愛他人之事, 故必安于行仁,因此智者以行仁為利。茍志于行仁, 怎么會有惡行? 故曰無惡矣。王者 (開國之君)皆以殺伐而得天下, 故必世而后行仁。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是說百姓對于行仁的恐懼心理, 勝過傷人的水火, 因此下面會接著說:“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 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志士仁人之所以無求生以害仁而有殺身以成仁,是因為既是志士仁人, 他就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傷害所做的仁事, 而只有犧牲自己來成就所做的仁事, 若不能成就所做的仁事, 就不得為仁人。當仁,不讓于師,是說應當行仁獻愛心的時候, 學生不讓老師??傊靶腥省本褪欠瞰I愛心、做關愛他人之事, 包括現今所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舍己救人之類的事。
第三,“仁”即仁人、仁者,即是有仁德,行仁事的人。如“泛愛眾而親仁”[14];“殷有三仁焉”[15];“‘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盵16];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7];“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8]。
除上述單言“仁”指仁者外,也有直言“仁者”、“仁人”者,如《子罕篇第29章》:“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19];“仁者必有勇,有勇不必仁” [20];“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22]。那么什么又是“仁者”?根據上述對“仁”的理解,“仁者”就應是具有關愛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夠關愛他人、做過關愛他人之事的人。照此理解衡量此類之“仁”與“仁者”,似也沒有不合宜之處:“親仁”,就是要親近有仁德之人,必將在此人的思想品行的熏染下使自己受益;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之所以甚于仁者,因為其行為已經超越一般的關愛人的程度,而是可以稱之為圣德之人矣?!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正是關愛人的兩種表現。仁者之所以樂山,因為山出各種材料,讓人使用,有愛人之品德。仁者之所以不憂, 因為仁者關愛他人而無一己之私心。仁者的心里裝著全是他人, 故必有勇;而有勇者未必會有一顆無私之心, 故不必仁??梢姟叭收摺敝叭省?,也即關愛他人的品行或思想之“仁”矣。
由上述分類論證可顯見,孔子所說的“仁”是一種仁心、一種博大的愛,更是融入到人的內心世界之中的、自覺自發的一種高尚品行和思想。而“仁者”,應該是將這種仁愛之心,高尚品行和思想踐行到生活中去,要珍愛生命,平等對待世間萬物。因此,《論語》中“仁”的核心價值的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要“存仁心” 孔子要求每個人都要約束自己的言行,將“仁”變成一種內心的道德,一種行為準則的衡量標準。正如“克己復禮為仁”[23],“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24]。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關鍵在己,而不在于他人或環境。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2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6]他還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27],就是要平等對待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堅守內心道德,做一個有仁心的人,并以此作為人一生的行為準則,但這也并非是孔子的最高標準,而要能夠“博施于民而能濟眾”[28],“修己以安百姓”[29]。可見能夠廣而博之地給百姓施以恩惠,通過自己的修為讓百姓得到安樂的生活,這在孔子的眼中“何事于仁!必也圣乎!”[30],而這是孔子思想中認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他認為就連堯舜這兩位賢德先祖大概也還沒有完全做到,而要想做到這些其心中必將永存愛人之心,即仁之心也。
(二)要“懷仁志” 孔子認為一個人將自己的志向與踐行仁德結合起來,是一件很崇高的行為,照這樣的標準去為人處事總沒有壞處,所以他說,“ 茍志于仁矣, 無惡也?!盵31],而為了能保全自己的志向而去避世隱居,且依據仁德信義來貫徹執行自己的主張,這也不失是一種仁志,所以他又說,“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盵32]而對于孔子自己的志向,則比他的學生們更顯出他所懷有的仁愛之心,他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33]通過此處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是想成為一個讓年長者達其所安、能讓朋友信任、能讓年輕人懷念的人。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說明孔子有一顆仁心,而且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善待天下蒼生萬物,善待所有人,并將之作為一生的目標來追求。
(三)要“施仁政” 仁心、仁志,最后還是要體現到“仁政”上。通過《論語》,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十分推崇“仁政”思想,在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看待政治的問題時,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4],他認為只要每個人各盡所職,各得其所,盡好自己應盡的本分,這樣天下就會太平,社會也就穩定。他還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盡其所而眾星共之”[35],就是用仁德來進行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居住在一定的方位,而眾星都會圍繞在自己的周圍。他還多次提到說為政者要“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盵36],就是要求在位的官者,要不知疲倦,不要懈怠,執行政令時要對君王忠心??鬃舆€要求統治者要重教化而輕刑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7],他認為,在同樣可以達到目的的情況下,施以德治所收到的效果比施以刑治所收到的效果好得多。
綜上所述,在整部《論語》中,共有十六篇五十余章中談論到過“仁”,其涵義也體現在多個方面,足可以體現出《論語》中“仁”的核心價值,彰顯“仁”精髓??v觀《論語》全文,不難看出,孔子是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作為其思想體系的基礎,而這思想體系也是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范所依。即使在紛繁復雜的當今社會,我們也可以說孔子的“仁”是全德之名,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本源與種子,是德性的最高境界,是實現這一最高境界的推動力,又是在人際關系中體現的一種較高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并指示人們不斷地塑造和提升人類的高尚的人格。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抓住“仁”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用一種較為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它,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發展和完善,并賦予它新的意義和內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注 釋:
[1]本文所引用《論語》例句,均選自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武勇,《淺讀<論語>》,《學理論》,2011年29期。
[3]《論語譯注·顏淵》第22章第131頁。
[4]《論語譯注·子路》第27章第143頁。
[5]《論語譯注·陽貨》第6章第183頁。
[6]《論語譯注·學而》第3章第3頁。
[7]《論語譯注·顏淵》第1章第123頁。
[8]《論語譯注·雍也》第22章第61頁。
[9]《論語譯注·里仁》第4章第36頁。
[10]《論語譯注·子路》第12章第137頁。
[11]《論語譯注·衛靈公》第35章第169頁。
[12]《論語譯注·衛靈公》第9章第163頁。
[13]《論語譯注·衛靈公》第35章第170頁。
[14]《論語譯注·學而》第6章第4頁。
[15]《論語譯注·微子》第1章第192頁。
[16]《論語譯注·憲問》第1章第145頁。
[17]《論語譯注·顏淵》第1章第123頁。
[18]《論語譯注·雍也》第30章第65頁。
[19]《論語譯注·子罕》第29章第95頁。
[20]《論語譯注·憲問》第4章第146頁。
[21]《論語譯注·憲問》第6章第146頁。
[22]《論語譯注·雍也》第23章第62頁。
[23]《論語譯注·顏淵》第1章第123頁。
[24]《論語譯注·衛靈公》第9章第163頁。
[25]《論語譯注·顏淵》第1章第123頁。
[26]《論語譯注·述而》第30章第74頁。
[27]《論語譯注·衛靈公》第24章第166頁。
[28]《論語譯注·雍也》第30章第65頁。
[29]《論語譯注·憲問》第42章第159頁。
[30]《論語譯注·雍也》第30章第65頁。
[31]《論語譯注·里仁》第4章第36頁。
[32]《論語譯注·季氏》第11章第177頁。
[33]《論語譯注·公冶長》第26章第52頁。
[34]《論語譯注·顏淵》第11章第128頁。
[35]《論語譯注·為政》第1章第11頁。
[36]《論語譯注·顏淵》第14章第129頁。
[37]《論語譯注·為政》第3章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