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語:
生命的輪回是靠時間來刻度的,而藝術的輪回呢?我們似乎找不到唯一性的指標,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就是離開了藝術家的藝術史我們是無法想象的,因而對藝術的關照關鍵在于對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的考察、研究。正是基于如此重要的文獻和實踐價值,自2012年開始,《中華兒女#8226;書畫名家》雜志特開辟專題陸續介紹國內那些為雕塑藝術發展做出學術貢獻的中青年雕塑家們,探尋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遇到的困惑與感悟,下文中關于陳松濤的專題報道,正是對這些疑惑的梳理、總結和反思。
三年前,在《中國雕塑年鑒》征稿的時候,認識了陳松濤,那時他正在魯迅美院雕塑系學習。一晃三年時光過去了,我經常在各大雕塑展覽看到他的作品,也會時常透過網絡和電話了解到他的一些創作近況,他給我的總體感覺就是對藝術一如既往的執著與一絲不茍的態度。陳松濤的作品非常強調造型,強調視覺審美,傾向于在觀眾內心喚起一種平和、安詳、愉悅的情感。在雕塑語言上,常常凸顯出較強的技術性,相對于其它作品,他的作品不追求刺激、激烈、沖突、震撼、驚愕……,而是在審美取向上,具有傳統雕塑單純、靜穆的特點。陳松濤在藝術感覺上的唯美抒情和藝術表現上的把握能力,以及他作品中蘊涵的生命能量,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藝術之路會越走越好。
時間:2011年12月12日
地點:陳松濤工作室
受訪者:陳松濤
采訪者:皮 皮
SHMJ:你怎么看幾年的雕塑專業學習對于你藝術之路的影響?導師起到了什么作用?你又是怎樣確立自己的創作方向,而與自己的老師在創作上保有距離的?
陳松濤:魯美雕塑系有很好的具象寫實傳統,我自己本身也是特別喜歡具象寫實。另外我的研究方向是“具象雕塑語言研究”。在幾年的研究生學習中除了專業本身的提高外,感覺收獲更多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和自信心的增加。導師在教學過程中,除常規的基礎教學外,一直在鼓勵我們做創作,讓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體會創作和寫生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我在研一和研二期間在導師的指導下做了幾件作品,這幾件作品還參加了幾個比較大型的展覽,有的作品放大后被國際雕塑公園永久收藏,有的獲了獎,同時也確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更加堅定了走藝術創作的決心和信心。
SHMJ:你目前的這幾個系列的作品是什么樣的一種靈感或者說創作方法論促使你創作它們的?
陳松濤:我現在做的《家園系列》作品是我研究生班畢業創作《失衡家園》的一個主題延續,這個系列作品是呼吁人類在重視經濟、科技發展的同時更要關注生態,愛護環境。這個系列作品的最初靈感是來自一些生活的記憶和現在的生活中。例如《云上人間》,那是在去年夏天的一場大雨后,天空中出現了一道難得一見的彩虹,但很遺憾在看彩虹的視線中有幾根正在冒著濃濃黑煙的大煙囪,也就是說在我和彩虹之間有一層或濃或淡的煙,這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畫面,讓我想了很多很多,考慮了很久很久,也就有了這件作品的誕生。
SHMJ:可以談談你的創作過程嗎?從構思到最終物化出作品是怎么一步步實現的?
陳松濤:對于雕塑來講,整個的創作過程是很漫長的,不像其他畫種,作者可以直接完成,而通常一件雕塑作品從構思到完成要2到4個月,它需要材料的轉換,在材料轉換過程中避免不了要丟失一些細節,特別是接縫的地方需要在從新做完整,這個環節,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階段我會下大量的時間去處理的。但往往有的雕塑家會忽視這一個階段,作品最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的。我的創作素材都是來自在生活中的積累,平時看到適合自己創作主題和感興趣的圖片或者文字,就會搜集起來,有時間就做點構圖,選一個相對完整的構圖做創作稿,最后在放大到合適的尺寸,在放大的過程中要進行反復的調整和整理,以使作品能更加突出主題、更具有視覺沖擊力。
SHMJ:你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是什么?這種主題在現今的當下意義和感染力也勢必會引起很多共鳴,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人們關注點、關注度的轉向,您是否會擔心作品由于吸收了某一階段性的現實因素,而影響它超時代、超時空的藝術價值?
陳松濤:近年來,我的作品主要以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微妙關系為切入點的。我們從電視、網絡、報紙上都不難發現,現在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全人類普遍關注的焦點,需要所有人共同面對,要群策群力,才能避免生態危機的到來,要認識到發展的同時時時刻刻都不能放松“警惕”,作為一名普通的藝術工作者,承擔這份責任當然是義不容辭的,希望觀者能通過我的作品讀懂其中的寓意,用雕塑這種藝術形式來呼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去保護和改善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我認為生態環境會隨著人們、社會和政府認識及關注度的提高,生態環境會慢慢地轉變,但不是階段性的,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也可以說是人類永恒關注一個焦點。
SHMJ:目前你的作品讓你最滿意的部分是哪里?有沒有什么遺憾?
陳松濤:比較滿意和高興是很多人能夠讀懂我的作品,理解其中的含義,還有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夠參加一些大型的展覽,得到一點來自各方面的認可,同時也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遺憾還是有的,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在未來的創作中一點點去完善作品。
SHMJ:從作品本體語言來看,你一直很鐘情于寫實的創作手法,你的作品都是來源于真實的模特寫生嗎?你的塑造對象一直是女性,為什么?既然是都以女性為創作對象,那么你在未來創作當中打算通過哪些突破口實現了對過去的超越的?
陳松濤:我的大部分作品是以模特為原型的,前期是以其作為參照,到后期主要是靠自己的理解進行主觀整理,有意識的加強作品線條的流暢,來增強作品的完整性、可讀性和視覺美感。男性我也是做過很多的,只是我作品表現人與自然,女性更適合、更貼近這個主題的表達,如果是男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作品主題的表達。我想在未來創作中會做一些嘗試,比如說在造型上、表面效果的處理以及材料上做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我不會刻意地去追求突破,為了變而變,我認為那樣的話,作品會缺少生命力,我一直堅信自然流露出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最有價值的。
SHMJ:你平時是怎么安排創作時間的?業余還有什么愛好?
陳松濤:畢業后時間上比較自由,除了出差參加展覽和看展覽外,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室做創作,現在很規律了,每天8點就到工作室了,平時一天工作在十個到十二個小時,有時感覺來了,會忙到后半夜,偶爾會不知不覺忙到天亮。其實我的愛好還是很多的,忙累了,有時會約朋友去打打乒乓球或者去游泳,最近和一個同學在找一個合適的健身中心,一起活動活動,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想把體重減一些,呵呵,現在還是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狀態,雖然略顯苦了一點,但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沒有任何其他附加因素,很純粹。
SHMJ:你的作品基本上屬于具象創作的思路,這里面包含了對現實的滲透和干預,因此給觀者留下讀解的線索;與此相反,還存在一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需要闡釋才能使其他人進入作品語境的,您怎么看待這兩種不同的創作方法?您認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必須堅持一貫的創作方法論嗎?
陳松濤:其實每件作品都會或多或少地給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當然有的作品表達的相對直白一些,觀者讀懂作品的內在含義就相對容易一些,有的作品表達的比較含蓄,可讀的信息較少,需要有些相關的闡釋才可以讀懂,我想,不論哪一種創作方法,只要作者能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夠充分溶入作品中就可以,這件作品也會因此而具有生命力。對于一位成功藝術家堅持一貫的創作方法我不是很認可,創作方法是達成作品完成的手段,不同的時間、地點、空間等等因素的限制,都會導致改變甚至于放棄原有的創作方法去創作作品,現在很多著名藝術家在同時用不同的創作方法來創作作品,有的還打破原有的專業之分,嘗試用其它專業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作品。
SHMJ:畢業后你有什么困惑嗎?未來有什么藝術計劃?
陳松濤:首先是面臨重重的社會壓力,剛畢業時身邊很多人,特別是家人都建議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我想自己是最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歡什么,我選擇了現在的生活狀態,雖然不是很穩定,但還是很享受自由創作的感覺,也想在自己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多出幾件作品。對于未來不論有什么變化,創作還會作為主線進行下去的,再苦再累我也會一如既往堅持下去的,最近一個大的計劃就是在各方面條件成熟一點時做個個展,最好能是個巡回展,多走幾個城市,現在在整理作品為這個計劃做一些準備,再就是希望自己更多的作品能夠放大進入雕塑公園,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我的作品,讓作品真正的回歸生活,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