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高學生數學成績普遍較差,學習既沒熱情又沒信心,課堂死氣沉沉,面對教學要求,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活動,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就實施活動教學,提高課堂活力方面闡述一些看法。
關鍵詞:職業高中;活動教學;嘗試教學;設懸
職高數學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神游物外,教與學無法產生共鳴,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命活力。究其原因不難發現,職高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這與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剛好構成一個矛盾體,再加上職高生在課堂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傳統教學模式中僅有的思維方式已遠遠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該想方法改變教學方式,盡量多安排課堂活動,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職高生個性的教學場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陶冶情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職高學生都喜歡活動,如果寓數學教學于活動的形式,則更能符合職高生的學習習慣和心理需求,產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數學因與活動的結合而不再枯燥;另一方面,活動也因有數學的參與而不再空洞?;顒咏虒W是指在教師的安排和引導下,讓學生參與學科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有關活動,努力增加學生動身、動手、動腦的機會,通過親身體驗,不斷嘗試,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改進,甚至有所創造,因此活動教學有助于提高職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
一、課前熱身,在活動中激發興趣
數學中的每一概念都有其發現和形成過程,而傳統教學的知識開端一般都是按照知識間的邏輯順序由已知向新知逐步推進的,但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在教學開始讓學生主動親自參與基本概念的有關活動,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在課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引起學生穩定、持久的探索動機。
如在講“角的概念推廣”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定義以及角的推廣成任意角時,課堂上設計如下活動:在教室地面上畫一個大的鐘面,讓兩位學生充當分針和時針,然后在老師的指令下,進行一連串的活動。這樣,在課始安排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不僅激發了興趣,也使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思路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等現象也會隨之消失。
二、嘗試動手,經歷圖像或概念的形成過程
函數作圖是職高教學的薄弱點,由于傳統的教師示范作圖比較費時,再加上職高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極易引起這些學生注意力分散,導致作圖課變成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作圖,把課堂還給學生,促使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正弦函數的圖象”時,在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正弦曲線圖片后,我并不急于和學生探討正弦函數的圖象,而是提出五個嘗試任務:
任務一:根據初步印象,嘗試作出正弦曲線的圖象。
任務二:用描點法畫出正弦函數y=sinx,x∈[0,2π]的圖象。
任務三:用單位圓中的正弦線作特殊點(■,■)。
任務四:用單位圓中的正弦線作畫正弦函數圖象。
任務五:用“五點作圖法”作正弦函數y=sinx,x∈[0,2π]圖象。
每個任務都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出學生的典型錯誤,并引導學生進入新任務,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和時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出錯—糾錯”中探索發現和改進經驗,并借助于多媒體演示,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教、學、做合而為一,從而使作圖課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
此外,還可以利用自制簡單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再現概念的建立過程,歸納概念的實質,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豐富的題材。比如,在教學“橢圓的定義”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根細繩,用透明膠把細繩兩端固定,隨著筆尖的移動,一個橢圓形成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橢圓的概念也就形成了。再如立體幾何教學中,可用一支筆表示一條直線,桌面和書表示平面,許多線線、線面、面面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這些學具的制作唾手可得,學生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動手操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增加了課堂活力。
三、設懸動腦,將學習變成需求
不少職高學生上課老走神的原因是缺少動力,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懸念能夠使職高學生以執著的心態去解開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而改變學生厭學的狀態,讓學生自愿地將學習變成自己的需求。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第一課時,教師提問:假如一張紙只有0.1毫米厚,將這張紙對折32次,疊起來有多厚?它會不會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這樣學生帶著認為不可思議的懸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再如在教學“函數的概念”這一節內容時,教師設計一個猜數的游戲,就是讓學生在心里想一個數,把它除以2再減去3,把得數告訴老師,老師就能很快地猜出學生所想的是哪個數?!袄蠋熓侨绾尾鲁鲞@個數的呢?”帶著這個懸念,很快就出現了學生主動思考并積極發言地熱烈場面,大大地激發了興趣,并且極自然的引入課題,本來很抽象的理論,在懸念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由此可見,設懸方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性。這完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呆板,以及“老師講學生昕”的填補式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懸念”中對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應該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才能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才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發展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有參與動身、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些機會的提供在于教師的意識,只有教師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大膽、主動地參與,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活力課堂。
參考文獻:
[1]丁恩安.趣味數學融入職高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高考數學版,2011(26).
[2]邵勝林,劉培成.讓數學課堂更有效[J].中學數學研究,2009(1).
[3]王草野.高中數學課堂的設懸激趣[J].數學大世界,2010(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職成教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