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生活與哲學》第九課“矛盾觀”的起點知識,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矛盾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識點,突破這個相對深奧的知識點,將為后面有關矛盾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矛盾的含義,感受“具體—抽象”的歸納法,理解什么是對立統一。通過對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學習,感受邏輯之美,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并能聯系實例進行分析,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從而避免其看問題片面化的傾向。
三、學情與教法分析
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是學生展示才華、培養自我能力的課堂。本課時,我運用“情境—探究”模式組織教學,輔之以討論法、啟發式教學等教法完成教學。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文科實驗班,學生素質較高,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我盡量尋找新材料,不拘泥于教材,創設問題新情景,提高課堂思維含金量。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其關系。
難點: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五、教學導語
知識是一種符號,如果離開特定的背景,知識就變成干巴巴的抽象符號,讓學生覺得知識是多么的晦澀、艱難和枯燥。問題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問題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六、教學片段
1.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有些東西,明明想忘記,卻總是揮之不去;
有些東西,明明想記起,卻總是輸給記憶;
有些東西,明明想追求,卻總是沒有勇氣;
有些東西,明明想逃避,卻總是難以舍棄。
(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矛盾,觀察矛盾都由兩個方面構成)
師:其實人生中充滿了矛盾。艾青在他的詩《光的贊歌》中,給我們揭示了人生中遇到的一些矛盾。詩中揭示了人生中的哪些矛盾?
(學生尋找、列舉、回答)
教師適時發問:它們為什么是矛盾?兩方面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選擇其中一個矛盾,具體分析其兩個方面之間是什么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方面是區別、相反、不同的——哲學上叫對立;是聯系、相對而言的、依賴、依存——哲學上叫統一。)
師:因為它們之間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人生的矛盾。哲學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
(幻燈片展示矛盾的含義)
點評:比起以往用“好”與“壞”,“胖與瘦”等導出矛盾觀來說,這樣的情境問題顯得新穎,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被激發。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來啟發、引導學生經歷“感悟—思考—知識”這一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增強。
2.矛盾的含義
ppt展示:詩歌鑒賞
王籍的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王安石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
師: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
生:王籍說得好,王籍以動說靜,在“鳴”與“幽”的對立中把握統一。
生:王安石以靜說靜,只看到“鳴”與“幽”的對立,不見其統一。
師生:矛盾即對立統一。(接著,老師繼續拋出一道趣味題,讓學生立刻學以致用)
師:一根木棒在不折斷的情況下,怎樣才能使它變短呢?
生:用一根長的木棒與之相比較。(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點評:使用對比性強的材料形成強烈的反差,讓學生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感受矛盾的魅力,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兩者缺一不可的知識。然后再用一道趣味題,使學生的思維再次得到鍛煉,同時加深了對矛盾含義的理解。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ppt展示:《他敢剪嗎?》(在高二《思想政治》第三課中有這樣一幅漫畫《他敢剪嗎?》,兩個人吊在一個氣球上,一邊一個,其中一個人拿著一把剪刀,往對方的繩上準備剪下去,問“他敢剪嗎?”)
生:不敢,因為剪了,對方會掉下來,自己也會摔下來。
生:沒有了一方,其中另一方也不存在了。
生: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說明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般來說,大部分老師講到這里就會小結轉到其他知識點的教學,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繼續深挖,所以進一步拋出問題)
師:假設條件發生了變化,他敢剪嗎?說明什么結論?(學生又開始蠢蠢欲動)
生:如果下面有一張蹦床,他敢剪。
生:如果氣球離地面不高,他敢剪,也必須剪,因為氣球飛到一定高度可能會爆炸,那么飛得越高,摔得越慘。(學生的思維廣度得到擴展)
師生:說明矛盾雙方的依存是需要條件的,所以是相對的。(學生的思維高度得到了升華)
點評:此環節的亮點在于不拘泥于課本,敢于突破教材進行創新,增加學生思維含金量,課堂風景不一般。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只是忠實地執行教材,精準地出演“教案劇”,那么學生只不過是我們的教學機器中一個螺絲釘而已,要培養學生一般的獨立性思維能力都很難,更不要奢談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4.矛盾雙方的轉化
在學生學完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知識后,教師沒有滿足于教材,而是繼續拋出問題。
師: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生可以轉化死,那么死在什么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生呢?
生:人死不能復生,所以人死了之后是不能轉化為生的。
師:想一下,有什么典故或詞語可以說明死與生的轉化呢?(學生的熱情再次被點燃,并且經過一番思考和討論之后,有了答案)
生:比如“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起死回生”等,這些都說明在瀕臨死亡之際也可能出現轉機,體現了生與死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點評:生與死的轉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思考探究,加深對矛盾雙方轉化的知識的理解,問題的思維含金量更加飽滿。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ppt展示材料:在2011年剛結束的世乒賽上,中國乒乓球隊再度壟斷了所有項目的金牌,同時還包攬了去年奧運會乒乓球的所有金牌。國際奧委會在瑞士洛桑召開理事會討論結果:乒乓球恐被擠出2016年奧運會。
師: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生:沒有競爭對手,中國乒乓球只能退出。(學生顯得很失望)
生:是啊,一場中國必勝的比賽,誰還跟你玩呢?(學生笑了,似乎有所感悟)
生:沒有敵人,自己也必將死亡。
生:沒有了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同一以對立和斗爭為前提。(明白了道理之后,學生不再那么失望了)
ppt再次展示圖片:敵人是通過相處得來的。(相似的背景材料,學生的興致又來了)
師:怎樣理解這句話?
生:沒有相處就沒有斗爭。所以,關系密切的人往往更容易吵架的原因就在這里。
生:矛盾雙方有聯系(同一)才會有矛盾,如果雙方互不聯系,斗爭就無從發生和發展。
生:任何斗爭總是在一定的統一體中進行。斗爭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點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是本框的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所以我特意尋找并使用簡單的材料來輔助學生理解難點。在問題的設置上盡量少用“是不是”“對不對”等判斷性指向,而是增加一些描述性、論述性問題,順著學生的思維軌跡,加強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領悟貫通。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七中政治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