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各國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其具體形式和名稱上不甚一致。如歐美國家叫“合作學習”。綜合來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合作學習;討論;自發;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師生單維交流中,教師壟斷了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的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絕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有深度的小組合作應該是能從課堂延伸到課下,是一種學生自發的、迫切需要的學習形式。
但很多時候小組合作學習只停留在表面上。這是一個常見的場景: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某個問題時,學生不情愿地討論,有些學生干脆不理你,自己看書,結果教室聲音越來越弱,到最后鴉雀無聲。教師顯得很尷尬,只得自己公布答案,或啟發學生來回答?;蚴沁@樣的場景:剛開始學生很給面子,討論很熱烈,但越往后,越疲倦,懶得開口了。課堂上如此,更別提課下了,經常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同一道問題來問老師,如果你說某某同學問過這道題了,你可以去和他交流,他會說:“老師,還是你講一遍吧。”所以,教師都會對“如何誘導學生自發進行合作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后,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習慣,而非形式”感到
困惑。
這兩年我校一直在實行學案制教學改革,在學案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尤為重要,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下面談談這兩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的一些有效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措施。
一、科學分組,合理編排座位,創造小組合作學習的環境
合作學習中的每個組均為一個小集體。合作學習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小集體發揮作用,完成任務。因此,小組內部人員的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認真考察學生個性差異、能力特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做詳細了解,可以每六個同學為一小組,這六位同學在六科上各有優勢,為該科小組長,此外在每科上還須進行合理的分工,以便能優勢互補。小組劃分好后就是座位編排問題了。
傳統的座位編排,兩位同學為同桌,桌面上堆放著高高的課本,要想與后面或前面的同學交流,十分不便,久而久之,就相互封閉,各學各的。針對這種情況,進入高二年級,已有不少班級將一小組的六位同學的座位排成一個圓弧形,組與組間有一定間距,為其能在課上、課下充分互助創造空間環境,這樣一個小組的熱烈討論的氛圍也能感染其他小組,形成連鎖反應。
二、激發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培養小組榮譽感
小組間若沒有競爭,對于還是孩子的學生來說,就喪失互助的動力。時間一長,他們的熱情就會減退,一旦沒了熱情,小組也就形同虛設。所以,競爭意識在維系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激發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呢?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采用積分制。①課堂表現積分制。課堂上討論熱烈、發言積極的小組加2分,發言有深度的小組加3分。②作業完成情況積分制。課后作業以小組為單位上交,小組成員作業完成情況普遍優秀的小組加2分。一個月統計一次積分,進行星級評比。(2)測試評比。每次測試,以小組為單位算其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并按平均分進行名次評比,名次倒數的幾個小組接受懲罰,并派代表陳述原因,名次在前的小組要給予獎勵,并派代表發表感言。在競爭意識的刺激下,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學生討論、互助的熱情空前高漲。
三、充分利用小組長輻射全體成員,解決疑難問題
就一些疑難問題解決方案,我在兩個平行班中進行了對比試驗,一個班,我讓每四個小組長帶著本小組的問題在晚自習第二節課來問我,這些小組長都非常認真地聽講,記筆記,以便回去后解釋給組員聽。另一個班,我是在課堂上抽出10~15分鐘給他們集體作解釋。結果期中考試時,前一個班的平均分比后一個班多8分,
90分以上的同學多出6個??梢姡谝环N方案能有效地刺激小組長帶動組員進行深入的討論,從而實現有效互助。后一種方案,學生只是當時聽明白了,但因缺乏思維的碰撞,有如過眼云煙,容易遺忘。
四、教師把握定位,發揮主導作用
在課堂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時候進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這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
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等待,不應觀望,更不應干自己的事情,而應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合作進程、討論的焦點,
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當學生不斷嘗到互助學習的甜頭后,他們就會自發而緊張地進行互助學習,從而建立自發互助學習與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的正反饋效應,當“它”不再是一種應老師要求而表現的形式,而是一種學習習慣時,那我們老師和學生就解放了。我想這才是教學改革理應出現的局面。
(作者單位 廣東省韶關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