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創作,有的完全出于自創,不依傍他人,這叫做新擬;有的化用前人詩文句子,這叫做脫化;還有一種叫做集聯的,就是“集句對聯”的簡稱,這是對聯創作的一種方法。歷來創作集聯者多,對其專門研究者則幾乎沒有,本文結合歷代集聯實例,對集聯的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進行研究探索,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聯的文化內涵
對聯又叫楹聯、對子、聯語等,是我國文學園林中的一枝奇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對聯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集聯作為一種對聯創作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文學形式,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
1.集聯的發展歷史
一種事物的形成,有他成長的軌跡,集聯也一樣,這里稱為發展歷史。集聯的文化內涵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的,所以要探索其文化內涵,必先理清它的發展歷史。
我們一般認為,集聯來源于集句詩,即先有集句詩,后有集聯。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一載:“晉傅咸作《七經》詩,此乃集句詩之始。”后來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七中進一步發揮:“集句,始傅咸。傅咸有《回文反覆詩》,又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皆集經語,是集句所由始矣。”請看他集《論語》句一首:“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魚,可謂大臣。見危授命,能致其身。”這只是集句成古體詩,里面還沒有運用對偶的痕跡。
2.集聯的分類以及與集字對聯、摘句對聯的區別
①集聯的分類
為了更清楚地認識集聯,我們必須對集聯進行分類;再之,對事物的分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集聯的分類不盡統一,為了盡量科學,減少交叉,我們的分法是以聯句的取材為標準,分為:
集詩句(包含集古體詩和集近體詩)
集詞句(包括集散曲、戲劇)
集文句(包含集古文和集佛經)
其他(如集俗語、集成語、集諺語、集地名、集書名、集人名、集花草名、集藥物名……)
以上分類名稱已經很明白,限于篇幅,不再逐一舉例。這里需要補充的是,還有集聯成聯者,也歸入“其他”一類。
②集聯與集字對聯的區別
集字對聯,是從古代一件碑帖中選取單字,集而成聯;其實就內容來看,這完全是自創,只是對聯中所用之字規定在一個范圍內。
③集聯與摘句對聯的區別
摘句對聯,是從別人創作的詩文中摘取本身對偶的句子,以對聯形式用于需要的地方。
3.集聯的應用
先看集聯的功能。集聯是對聯的進一步藝術化,富含美感,蘊藏著創作者的志趣,魯迅先生曾集《離騷》中的兩句詩成一聯,請當時年輕的書法家喬大壯書成條幅,掛在“老虎尾巴”書房中,集聯是這樣的:
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鴂之先鳴
先生意在勉勵自己珍惜時間,勤奮工作。
集聯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它和普通對聯一樣,節日、慶賀、哀挽、百業、勝跡幾個大類中,都有集聯的存在。從中可看出,集聯并非文字游戲,毫無價值可言;正因為它的典雅,人們喜愛創作集聯,并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集聯的文獻價值
我們知道集聯是從前人作品中尋找材料,于是便有了文獻價值。他們在創作集聯時,見到的資料,到現在,全篇可能失傳;這樣一些詩文殘句得以流傳下來。如,梁章鉅《巧對錄》卷之六引《熙朝新語》云:浙江乾隆丙子科鄉試,兩主考一姓莊,一姓鞠。莊顢頇,而鞠不謹,有集杜句嘲之云:“莊夢未知何日醒,鞠花從此不須開。”鞠試畢回京,語陳勾山太仆云:“杭人真欠通,如何鞠可通菊?”公不答,鞠詰之,公曰:“吾適思《月令》,‘鞠有黃華’耳。鞠大慚,未幾死,人以為語讖。”從這則記載可知,這副對聯是集杜甫詩句而成的,但是上聯查遍現存杜甫的詩歌,并沒有找到,下聯則在杜甫《九日》詩中找到。所以,我們說:“莊夢未知何日醒”一句應是杜甫集外佚詩。另外,袁嘉穀《臥雪詩話》卷二載:“余見云居上寺碑,乃唐刻,吉益諸人詩,《全唐詩》不載。”
以上就輯佚功能說集聯的文獻價值,其實還有一些集聯的文獻價值表現在校勘價值上。也就是說,前人創作時,所見前人作品版本與現在流傳版本不盡相同,有一些異文,可供校勘,此不再舉例。
5.集聯的創作性問題
集聯到底算不算創作?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們要破除偏見,很多人把集句作品(包括集句詩詞、集句對聯等)看成是一種游戲之作,不屑一顧,甚者嗤之以鼻,其實這是偏激的看法。蘇軾《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天邊鴻鵠不易得,便令作對隨家雞。”金代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二也載:“山谷(黃庭堅)最不愛集句,目為百家衣,且曰正堪一笑。”蘇黃二大家,對集句也是持貶斥的態度,更何況其他人。但是我們不能為賢者諱,這種觀點至少值得商榷,近人葉恭綽在《衲詞楹帖》序言中也說:“機杼在心,若自己出。誠哉!文章之事,后起而益工也。”這已經是對集句很高的評價了。
現在我們以前面提到的蘇州滄浪亭聯為例,分析一下。聯云:“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上聯原句為歐陽修的“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原句為蘇舜欽的“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遙山皆有情。”相比之下,三者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不僅在對仗上比原句更工穩,而且在意境的錘煉上更生動。這副集聯寫景抒情,含蓄綺麗,可謂天造地設。
對于創作與集句的關系,周策縱先生在《陳寅恪重視對子兼話集句》一文中有如下論述:
一般人認集句不是創作的理由,自然是因為用的是現成語句。可是我們要知道,就是正常的創作,絕大多數也是建筑在成語上。中國的詩文更是如此。我們只要一看過去詩文集的詳注,就可知道幾乎每句都有來歷,由于過去作家通常都反對“杜撰”,都要有出處、結果,大多數作品,都是集成語而成。集句與集成語當然有程度上的差別,可是性質卻也還相近。“長河落日圓”是何等華嚴境界,但“長河”“落日”“圓”又何嘗不是尋常或已有的詞或字?
集聯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這個“澆”的過程顯得極為重要,必須自然工穩、看不出補衲痕跡才算上品,也是前面所說在“機杼在心,若自己出”。集句成聯的過程凝聚著作者在巧思,也是作者思想的體現。所以,我們還是堅持這樣的觀點:好的集句,就是極好的創作;好的集句對聯,就是絕妙的作品。
綜上所述,承認集聯的創作性,并從理論上對其進行論述,這對對聯的理論建構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對整個文學理論的完善與拓展,也是有益的。
從前面集聯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集聯是從集句詩發展而來,自集聯獨立出來以后,與其他集句作品,集句詩、集句詞、集句曲、集句文……并列于文學之林,且很有“市場”。
集聯不僅以其獨特的形式美來顯示它的文學魅力,也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集聯集藝術性及應用性于一體,深受人們喜歡。經過人們的再創作,產生好的集聯,其對仗處往往比原來詩文句更工整,且更有韻味。
集聯取材于前人作品,從中反映了崇古心理。古人作詩,有注重字字有來歷者,到了集聯,則是句句有來歷。集聯創作中,人們選取前人詩文句,或全用原句,截取其中一部分,為己所用,這時難免“誤用”或“破壞”原意。但它們的體裁是差不多的,只是長短不同,樣式不盡一致而已。
二、集聯的審美價值
集聯作為一種特殊的對聯創作現象,文人學者為什么爭相創作?這是以為集聯有其獨特的文學意味,且能夠滿足人們一種特殊的審美需求。集聯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對偶技巧和意境錘煉兩大方面。
1.集聯的對偶技巧
辭格上有這樣一條定義:“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這種辭格叫對偶。”對偶是我國文字獨有的一種修辭方法,然而最為突出的是在對聯中使用。對聯的對偶技巧很多,主要表現為遣詞技巧和組句技巧。
遣詞技巧,指的是使對聯的用詞在形和聲上或者說在一定的環境中表現出某些特色,以獲得某種藝術效果的方法。包括析字、同旁、同韻、繞口、轉類、混異、疊詞、擬聲、雙關、用數、襯托、夸張、比喻、借代、比擬、假稱、用典、隱切、對反……
組句技巧,指的是使對聯在文句組合上表現出某些特色,以獲得某種藝術效果的方法。包括換位、嵌名、串組、分總、缺如、重言、兩兼、同出、連珠、越遞、虛字、拆詞、回文、列品、互文、繪態、歧義、巧辭……
集聯作為對聯的一種創作方法,自然也有它的對偶技巧,但由于體制所限,并不像普通對聯那樣——技巧豐富多變,這是由原有詩文句子多所決定的。但聯家在創作時,因受到某些巧妙句子的啟發,并找到相應的對句,于是便有一些富含藝術技巧的對聯出現,聚沙成塔、積少成多,種類還真不少。
2.集聯的意境錘煉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抒情文學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集聯作為一種古典的文學樣式,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很注意意境的錘煉,從而達到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以及韻味無窮的意境效果。
先看《楹聯叢話》所載一聯:
愿持山作壽
潛與子同游
該聯平仄協調,對仗也工整,但是稱不上佳作,為什么?上聯出自武三思《奉和過梁王宅即目應制》,下聯則出自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這里且不說武三思的人品、才學能否與杜甫匹配,就內容而言,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既無美感,也乏味;可見集句對聯在意境的錘煉上是多么得重要。
我們認為集聯的審美價值體現在它的對偶技巧和意境錘煉上,前者是從表象看它的形式美,后者則從內在領略它的意蘊。同時,在把握兩者的美學價值過程中,還應注意音韻的和諧美,遵循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達到音形義的完美統一。
集聯的美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這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與“陌生化”的美學原理相似。而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在集聯創作中,很多都是前人的警語佳句,一般都是眾所周知的,但在欣賞集聯的過程中,人們卻很少去注意原作,更多的是欣賞它形成的新的風格,當然包括時代風格和創作者個性。
歷來創作集聯者多,研究者幾乎沒有,目前只有一本通俗讀物《集聯細說》,還有零星的觀點散見于各種聯話之中。本文從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兩大方面,各分幾個小點,對集聯進行了探索性的論述。
這只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不斷探索,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比如說,集聯的創作可以反映作者的審美角度以及心路歷程,從
而體現作者的思想。集聯也可以反映時代風氣,如清末民初的文人學者喜歡集龔自珍詩詞,還有集宋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些人喜歡集毛澤東詩詞……
在使集聯理論性逐漸完善的同時,還有一件迫切的事要做,就是集聯的收集工作。集聯數量相當龐大,也很有價值,任其湮沒,真的可惜,希望有志之士能將它們的收集起來,并按一定的標準分類。這是人們整理文化遺產的一個部分。
參考文獻:
[1]梁章鉅等.楹聯叢話全編[M].北京出版社,1997.
[2]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袁嘉穀.袁嘉穀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02.
[4]張璋等.歷代詞話:下[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5]邵章.衲詞楹帖(影印本)[M].北京:中國書店,1989-02.
[6]周策縱.棄園文粹[C].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7]王岳.藝術本體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廣東省信宜市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