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勸學》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閱讀這些充滿智慧的篇章,學生可以借鑒古人議論的藝術,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對教材的處理:
本課內容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三第三單元第二篇目《勸學》。它是《荀子》的開篇。文章緊扣中心論點,反復闡明人的知識、能力、品德均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學習積累取得的。學生通過對此文的學習,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重新做一番審視,可以掌握基礎的文言語法知識,學習如何清晰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同時,《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啟迪我們思考。而我通過對高考近幾年滿分作文的分析,發現這些作文大都不僅在說理的時候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而且會用大量的比喻論證使文章生動并且說服力極強,所有這些,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鑒于教材在思想和論說上面高超的藝術魅力,所以,我在本課教材的處理上以課文的分析鑒賞為途徑,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結構和巧妙的論證方法,通過課堂演練,學生掌握了比喻論證這一重要的論證方法,為將來高考中出現的仿寫和議論文提升訓練兩大題型做準備。
二、教學目標及制定的依據
新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文言文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現代文教學共同承擔起這一重任,只不過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勸學》作為一篇精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高一年級必修三的第三單元中,緊扣單元教學中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度與精神這一要求,同時本冊教材表達與交流部分也涉足議論文寫作中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訓練。鑒于此,我在課堂組織中著重突出這兩部分。
三、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性惡論”導入
(二)朗讀賞析課文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為什么說“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3)既然學習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么在學習中應注重什么呢?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4)小結:本文嚴格按照議論文的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的思路展開,這種思路形式是我們在寫作議論文時值得模仿借鑒的。
2.賞析本文在說理上的藝術魅力
為了論述“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作者并沒有據理力爭,
而是選用了大量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場景,雖然省略了本體,但是,不僅清晰地表達了自己“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而且讀來意蘊深厚,耐人尋味。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使用比喻論證的結果。
四、明確比喻論證
學生理解了比喻論證后,展示歷屆高考中出現的經典的運用比喻論證說理的片段如:
“我特別平凡,又平凡得特別。我是無數顆星中的一顆,可我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雖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為將要到來的開放而自豪。”
“風箏只能在長線的牽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飄動,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長線對它的制約,并一味把長線扯斷,那么掙斷線的風箏,不僅沒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頭栽進泥潭,再也不能飛了。”
看到這些精致的小文段,學生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嘗試,學生以本文中出現的“學習需要積累”為中心論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課堂練筆,掌握鞏固比喻論證的方法。
綜上所述,如果老師善于通過教材,積極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營養,教會學生找到分析的鏈條,學生能掌握比喻論證這一方法,學會把論據和論點聯結起來。那么,在今后的高考作文中,一定能寫出規范的議論文,獲得一個滿意的分數。語文教學常常讓人手足無措,我認為語文教學除了他的情感陶冶、思想啟迪的作用外,還要講究實用性,我們在教學中要能通過經典課文的學習鑒賞能夠學以致用,學生能在寫作中運用,這樣,語文的實效性就得以
體現。
(作者單位 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油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