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力是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但是受德育課理論性強的特點影響,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往往更注重言傳,而忽視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一味地傳授知識而沒有注意到教學效果的體現,因此,為了促進學生道德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必須創(chuàng)新德育課的教學模式,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實效性
一、中職德育課實效性的內涵
當今時代,經濟政治快速發(fā)展,中職學校的學生是現在更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職業(yè)道德品質不僅體現當今社會的文明程度,更是未來國家建設與發(fā)展的動力。“職業(yè)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勞動者的任務,既要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也要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實現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意志堅定、品質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創(chuàng)新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中職德育課的教學實效性。
1.中職德育教學實效性的內涵
本文認為,中職德育課的實效性是指針對廣大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德育課不僅能使他們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將廣大中職學生所學的德育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通過廣大中職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等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從而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所需要的建設人才。
但是從現實的效果來看,我們的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明顯,這就引發(fā)我們的深入思考,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成效為何收效不大?
2.影響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
(1)中職學生生源復雜、學習觀念淡薄
中職學校的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大多數都可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這在就業(yè)壓力如此大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中職學校招生的優(yōu)勢,但是,中職學生的生源卻并不令人滿意,這直接影響了中職德育的實效性。
目前的事實是: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的學生從家庭背景看大多來自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或父母本身文化程度、道德素質較低的家庭。這些家庭由于父母離異或父母忙于生計基本對孩子疏于管教,由此造成這些學生性格孤僻、敏感,發(fā)生問題往往采用消極對抗的態(tài)度應對。體現在學習上就是他們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厭學心理嚴重,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知識水平、文化素質均較低。考不上高中后流放到社會上年齡又較小,因此,很多家長就把中等職業(yè)學校作為短暫的避風港,把孩子送進來學習。因此入學后,這些學生依然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差、學習能力差,聽不懂課,又缺乏刻苦學習的毅力并無心向學。對未來的就業(yè)更是缺乏信心,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認為上中職前途渺茫整日渾渾噩噩而不思進取。這一切使傳統(tǒng)的以道德說教、理論灌輸為主的中職德育課教學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法實現。
(2)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提高
面對生源復雜的情況,許多教師都因教育難度過大而產生牢騷、抱怨,上課沒有成就感甚至出現了挫折感等情緒和心理,體現在教學上也就容易出現懈怠,甚至輕視學生的現象,這種情緒不僅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甚至在課堂上出現了師生情緒對立的情況。而且,中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就業(yè)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數的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注重知識的傳輸,注重“傳道授業(yè)”,單一地向學生灌輸書本上的知識而對學生的“學”關注不夠,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效果的評價等都沒有進行過深入具體的研究。
我們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把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實效。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教學實效性初探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
進入21世紀,我國德育教育開啟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改革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沐浴教學改革的春風,我們德育教師也要轉變觀念,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中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實際需要出發(fā),在德育課的教學中注重轉變觀念,踐行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和行為養(yǎng)成相統(tǒng)一,切實增強德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平等與尊重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人的頭腦裝進另一個人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孔子曰:“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本文作者認為,要想提高德育課的教學實效性,作為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和尊重。
中職學校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對人格平等的追求,卻是當代學生最強烈的心理意識之一。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首先一點,教師必須把學生擺在與自己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一改過去師生之間從屬、服從、壓制、對立的關系,而變成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平等、公正、真心誠意地對待所有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教育的事業(yè)是神圣的愛的事業(yè),“師愛超越親子之愛,友人之愛,因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師生互愛互尊,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筆者認為這是實現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德育的實效性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道德行為上,僅僅傳授學生道德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通過實踐強化課堂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實踐性的德育教學——我的課堂我主導
自從提出德育教學的改革之后,德育教育者們針對滿堂灌的教學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效果卻并不理想,有的德育課堂甚至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由“填鴨式”轉向了“滿堂問”的模式,學生在教師“引套式”的提問中完全變成了教師見解的復述者,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根本沒有提高,也沒能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鑒于這種實際,筆者提出實踐性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教學實效性。
實踐性教學大體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課堂模擬實踐教學,二是課外實踐教學方式。課堂模擬實踐教學是指德育教師在德育課教學課程中可以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列舉典型的案例,組織學生針對案例分組討論、辯論,甚至是現場通過小品的形式演繹出來。學生要想在討論中取勝必然會搜集相關資料,這種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內容的認識和應用,而且拓寬了視野,不同的思想在辯論中交鋒、碰撞,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加以評價,引導學生澄清思想、捋清思路,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實踐出真知,德育課還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了解社會、了解職業(yè),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中,進行“職業(yè)禮儀塑形象”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賓館、酒店,了解賓館、酒店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對員工的禮儀要求,從而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社會對中職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內化為自己的需要,并且為了符合社會的要求進而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達到“知行合一”,最終提高中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課是中職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課教學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所培養(yǎng)人才的素質。因此,德育教師任重而道遠,必須努力探索德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模式,努力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開創(chuàng)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王鳳云.關于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5.
[2]李武南,張國良.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07.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43.
[4]于漪.奉獻:教師的天職[J].上海教育:中學版,1992(3):21.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女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