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學期,剛一開學第二周作文課上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后的“寫作訓練”,就所學習的小說《祝福》或《藥》寫一篇短評,作為練筆,過兩天上交。
下課后有學生問我:“作文怎么寫?”這不禁使我沉思。
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們的學生學了那么多文章,教師介紹了那么多種寫作方法,文體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到頭來卻仍連最根本的“怎樣寫作文”這樣的問題都未解決,那么教的那些知識豈不成了貽害學生的東西。
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不明白。反思一下,多么可怕。
這里確實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文章到底怎么寫,或怎樣才能(會)寫作文?
反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教師教授得多,學生被動接受得多;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少。對一篇小說說不出它好在哪里?對事件提不出自己的認識……語文教師一上課就講,從頭講到尾,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若懸河,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如此輪到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之時則四顧茫然,不知所措,只好說“不會”。確實也沒說錯,那么怎樣才能“會”呢?
首先,確實要轉變觀念。教師學生都要轉,教師要變一言堂為大家言。改變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有切身體驗,學會思考,才能主動提問,教師要不怕被學生問倒,就連孔夫子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么作為語文老師何羞之有?
其次,提倡大聲或小聲的朗讀。變語文學習為讀語文課本或讀精美文章,要不吝嗇力氣,不吝嗇聲音,讀出來。讀是寫作前提,一個人連讀書都不肯花力氣,哪里會寫作。
一只茶壺如不注水進去,怎么可能倒出茶來。讀是寫的前提,其他則都是技術問題。學生學習語文,大可采取“讀”的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里也明確寫著,高中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從此可明白看出“讀”在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現今的高中課文教學,在“讀”字上又處理的如何呢?恐怕是比較糟糕的。也許除個別學校外,大多數學校都不怎么好。
“讀”在語文學習中有那樣重要的作用,可許多教師、學生都未處理好。
我想,這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系。請讓我在此把話說長一些。
據報道,江澤民同志在岳陽樓參觀時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如沒有多次誦讀能記下來嗎?
不用多舉例子,從此我們可見讀及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今天的語文教育似乎和社會上的許多商業活動一樣,追求功利,追求立竿見影,要求短、平、快,這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忽視了厚積而薄發的原則。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多讀,在課堂上可采用各種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課堂上要少點齊聲朗讀,多點個別朗讀,朗書聲不整齊那有什么關系?只要學生用心去體會了、感悟了就行。讀多了,背誦的東西多了,自然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就高了,再遇到好的景色,好的文章,或受感動的地方……自然與之相應的句子就冒出來了,與之相應的評語、評價也就出來了,自然也就倒出茶來了,也就有話可說了,有了話可說那寫出來不就是文章嗎?“妙手偶得之”信也。
但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動起來。為此我在開學之初,曾和一些學生討論過,讓學生站到講臺上來,但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于你講我聽,你寫我記。
傳統的語文課堂:你說我聽。這種現象必須改革。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好好備一備學生,想想辦法,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怎樣讓學生學有所得。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