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近些年不斷探尋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經過分析研究,最終決定采用“先學后教,精講重練”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主題。
關鍵詞:先學后教;精講重練;自主學習;學案
我們學校近些年不斷探尋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經過分析研究,最終決定采用“先學后教,精講重練”的教學模式作為我校教學改革主題。對照學校提出的新教學理念,我校的生物課堂教學仍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那就是:教師堂上講的時間多,學生思考、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時間少,課后作業量多,堂上練習少。由于師生交流少,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以致總體教學成績不佳。為此,我們生物科組教師認真學習了學校提出的教學理念并研究了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結合生物科自身的學科特點,探索“先學后教,精講重練”的教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先學后教、精講重練”課堂模式的實質
在教師的指導和策劃下,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責任不在于教,而是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去學。
二、“先學后教,精講重練”的具體做法
1.先學——圍繞目標,探索新知
由于先學是該模式的基礎環節,沒有先學就沒有精講重練的基礎。因此,編好學案是關鍵。我們生物科組首先通過備課組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具體有效地設計出生物教學學案。學案的設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練習等。學習目標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引方向;學習內容則除了根據教材編制基礎知識性知識外,還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題,讓學生順著問題,采取讀、想、議相結合的方法,逐漸理解自學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啟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無機物——水時,設計如下問題:(1)農民曬干葵花籽與炒干葵花籽主要失去的是什么形式的水?雞蛋清的水是什么形式?臭雞蛋呢?(2)干燥的種子與萌發的種子相比,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哪個大?新陳代謝速率哪個高?(3)自由水多還是結合水多生物體的抗旱、抗寒、抗熱能力強?通過問題的引導,促使學生對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以及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為了使學到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消化和吸收,進而轉化為能力,在學案中要精心設計有“階梯性”“層次性”的訓練,發展各類學生的潛能,升華學生的理性認識。如,學習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時,可制定如下自學檢測題:(1)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是什么?(2)氨基酸有什么結構特點?(3)氨基酸與氨基酸的結合方式是什么?肽鍵和氨基酸的數目關系怎樣?(4)蛋白質有哪些常見的生理功能?這樣在思考題的引導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先學”的效率。
2.后教即精講——突出重點難點,釋疑解難
“后教即精講”主要是指對于教材中非重點內容或簡單的,學生通過先學能理解的可少講或不講,對于重點內容或難點,不僅要多講,而且要講清講透。以往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對教材內容不管難易均講全講細、講深講透,這勢必造成“注入式”和“滿堂灌”的現象。多年的實踐證明,并不是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多,有時恰恰相反。對學生沒能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的或需要教師指導解惑的進行精講,課堂上只“教學生不會的”,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時,根據學生的先學對組成DNA的基本單位及空間結構的掌握情況,突出精講脫氧核苷酸之間如何連接形成單鏈以及兩條單鏈如何構成雙螺旋結構,再結合實物演示和圖片資料,使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有助于達到精講要求,教學手段的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根據教學上的需要,將本來比較抽象的內容化靜為動,化小為大,化快為慢,學生學起來也不感到枯燥。例如,學習“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學生對于這個微生物的生化過程很難理解,通過視頻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知道一個重點內容:噬菌體的侵染大腸桿菌只注射DNA分子,從而得出DNA是遺傳物質。如,在學習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時,對于教材的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圖解很多學生學習感到費解,而利用視頻動畫展示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過程,學生則較為容易理解;還有學習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時候,教師用再多的言語來描述整個過程,學生也是沒能把握好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而通過視頻動畫可以讓學生有直觀的形象,分裂過程當中,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的變化一目了然,借助視頻動畫展示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練——課堂訓練反饋糾錯,達標過關
重練即精練,是指要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就是要在精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在課堂內有一定的時間自己去理解和消化教材,思考問題,并通過必要的練習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課堂成為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陣地。精練就要突出重點,要保證學生把基本內容特別是關鍵性的問題練好,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又動腦,正確思維,經過分析得出正確的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時,精選習題既有涉及到DNA的基本組成和兩條鏈的堿基關系還涉及到堿基的計算,由易到難,既能使大多學生能解決,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幫助學生對DNA分子的結構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學習效果。
三、“先學后教,精講重練”應用中的體會
1.這種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標準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理念
“先學后教,精講重練”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學案為依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創新性、發展性為目標,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課堂上給了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教給了學生自學的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為學生以后的自我發展打好基礎,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2.落實“先學”環節是該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
沒有先學即沒有精講的基礎,因此“先學”最好要放在課前完成,備課組精心編好學案,科任教師要落實好先學的環節,并加強督促和檢查,保證“先學”的質量。由于我校的生源基礎較薄弱,部分學生存在不學或厭學的現象,要真正落實“先學”環節,還要年級組和班主任進行宏觀調控,對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進行轉變學習方式的教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這種模式使用時要靈活變通、合理運用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并不一定是每一節課都要程序化地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在高三復習教學的過程中,恰當運用這種模式則能更有效地提高復習的教學效果。而在高一和高二的新授課教學則要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靈活處理,對一些抽象的內容,學生在“先學”環節中難于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還是要講多一些。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的“遺傳定律”和“必修三”的“內環境與穩態調節”的內容時,單純的“先學”,學生沒能真正理解,往往不得要領,還是要老師在課堂上側重講解,再結合練習使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參考文獻:
[1]蔡林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實驗與研究.江蘇教育,2001(Z1).
[2]賴配根.解放“學習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曦.論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
(作者單位 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禮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