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在我國的全面展開,對高中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物理教育改革新形勢下,作為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怎樣才能構建全新的高中物理課堂呢?就這一問題,我們將展開如下討論: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取探究性和個別化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教會學生利用自身的基礎知識獲取新的知識。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找到一個真正適合學生的、具有個性風格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順應學生的內在需求。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征,他們比較喜歡新鮮事物,也比較同意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利用全新的教學理念,更容易吸引學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要在具體教學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趁熱打鐵、有的放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提高其物理學習的興趣。最后,要經常組織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感受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的奇妙,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重視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幾乎所有的物理理論知識都來源于實驗,而且,實驗具有生動、形象、新穎、刺激等各種優勢特點,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才能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此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相比更為抽象,學生對于很多概念都難以理解,教學中,我們應設計巧妙的實驗,引發懸念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摩擦力”時,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汽車在剎車時,怎樣才能產生最大的限動力?”學生經過思考回答:“當車輪不再轉動時,限動力最大。”然后教師指出:“一般來說,汽車都裝有防抱死系統,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車輪被剎的不轉動”,這一現象的指出使很多學生都困惑不已,當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之后,再引出“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實驗,實驗結束后,學生們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是由于最大靜摩擦力大于滑動摩擦力的原因,這樣一來,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摩擦力的興趣,而且使他們牢牢掌握了相關知識。組成物理科學的體系包括概念、規律等,這些概念和規律都建筑于實驗的基礎上,因此,物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中學生一般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物理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感,一是因為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二是實驗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物理學科的神奇與魅力。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化教學設備日益得到了應用和普及。實踐證明,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文字、聲音、畫面、動畫等技術手段將所要教學的物理知識形象、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創建多種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識,激發學生的體感體驗。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進行交互式教學,使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親自操作,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學習內容,通過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此外,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構建訓練、輔導、檢測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體系,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投入物理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雖然我們已經推理出小車在光滑的平面上會一直不停的運動下去的結論,但是由于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沒有摩擦力的平面,所以導致實驗無法操作,此時,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這一現象能夠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可使學生對“定律”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新課改不僅要求我們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而團隊合作精神和意識是當今社會需要人所具備的一種基本的素質能力之一。學生個體的能力畢竟有限,物理教學中特別是實驗中存在很多復雜問題,單純依靠初中階段的學生是難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團隊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作為物理教師,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探究與交流,加快實驗進程、提高實驗效率。首先,小組內各成員之間一定要相互信任、互相幫助,如果個別學生的實驗工序沒有完成,則會影響到整個小組的實驗質量,因此,小組成員必須齊心協力、共同進步;其次,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巡視,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地指導與點撥,同時做好協調工作,避免小組成員之間出現矛盾。
當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發展要求,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要做到以上的幾點外,還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河南省扶溝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