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一文中明確要求,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中的經驗證明:只有實踐,才能創新,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我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傳播給學生知識,按照計劃努力完成教學任務,更應該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自己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認為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是綜合性、多樣性的課程,它為學生發展創新能力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用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創新動力。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獨立地發現了他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或者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數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問題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法,作為教師就要深入分析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數學教學的思維規律,去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三角函數”這節中:有一塊半圓形的空地,假設以O為圓點,在這塊空地上開辟出一塊綠地,假設為ABCD的矩形,使其中的一條邊AD在半圓的直徑上,另外的兩點B、C在半圓的圓周上,如果半圓的半徑為r,那么怎樣選擇以點O對稱點A、D的位置,才能使矩形的面積最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利時機,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對其問題進行實際考察,然后運用抽象的分析,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知識,使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加強,真正讓學生明白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二、改革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中教學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阻礙了教學的發展,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利用一支粉筆一張講臺,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沒有主動權、發言權。可是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發展的過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還要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作為一名教師,要始終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和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展示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引導他們的探索意識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并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例如:我在教授學生《展開與折疊》這一節課時,我先讓學生把學具中的平面圖形折疊成幾何體的形狀(柱體),然后組織學生觀察該圖形的形狀,學生的氣氛非常活躍,回答問題也是爭先恐后,在同學們的討論下得出下面幾個結論:
該圖形的側面都是長方形的,上下的兩個面都是平面的,上下兩個面也是互相平行的,上下兩個多邊形的邊數是相同的等等。
這時我又問學生:“改柱體展開后會是什么樣子的呢?”然后再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地改變授課方法,使學生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不斷更新觀念,努力探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作為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還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這樣才能轉變教學觀念,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應當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而不應成為學習的“模仿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學習者,這樣就避免了“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仍不會”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包攬課堂的做法,在教學活動中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具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聽“數學。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教學過程,是提高學生學生數學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課外實踐活動是這一教學的有效補充,因為它的內容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其形式也生動活潑,因而學生積極性高,自主性強,成為學生學習的必要環節,使數學知識得以理解與升華,激發他們創造發明的源泉。例如:“數列”章中的“分期付款問題”、“平面向量”章中“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等等問題,都是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來完成的。還有學習了面積單位計算方法后,我組織學生測算教室、課本、黑板的面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運用面積單位解決數學的能力,又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有時,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設計一些簡便的用具,使他們各顯神通,把學過的幾何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在數學科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使其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再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上,而應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工作中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學生能夠輕輕松松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質,使其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黃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