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現狀
基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高一新生地理基礎薄弱,其中不乏成績較好的學生;然而,高一地理所要學習的,又是整個高中階段最重要也最難學的部分,陡坡難上的現象由來已久。高二內容相對簡單,新授完成后,開始復習區域地理。本部分內容量大費時,而此時的學生對高一所學內容也日漸淡忘,為了學考,也只好全面撒網,蜻蜓點水,“夾生飯”現象在部分同學身上時有體現,這樣一路磕磕碰碰走到高三,多次受挫使其“習得無助”,學習狀態處于似懂非懂,答題思維捉襟見肘,學科瓶頸凸顯。
高考自主命題,高校自主招生,各種加分政策日益演變,“禁補令”的實施……種種形勢對地處偏遠農村的學校極為不利。好在一線地理教師愛崗敬業,精誠團結,克服各種困難,為學考、高考的全面勝利作出了無私奉獻。然而,超負荷的工作和諸多無形的壓力已經讓老師們心力交瘁,激情與創新也日漸消退。如何化解困局,讓工作與生活持續和諧發展,創造優異的教學成績?這還得靠教師自己來深入思考,認真梳理,抓住癥結,尋求突破。
二、行動設想
1.高中地理教學的整體設想
三個年級的教學必須通盤考慮,各個年級的教學都必須著眼于高考,精算進度,統籌規劃,明確分工。
高一:教學重心要放得低一些,立足基礎,循序漸進。不盲目拓展能力,也不要言必談高考。要想盡辦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消除顧慮,從而堅定學好地理的信心。期初拿出1~2個月時間復習初中地理知識(地球地圖、基本區域常識),目的有兩個:①補充基礎,盡快入門,為后續學習掃清障礙;②實現初中“地”與高中“理”的銜接,適當緩沖,為上必修1這個陡坡做好充分準備。只需完成必修1的教學即可,因為必修1所涉及的知識可以說是整個高中系統地理最重要也是最難學的部分,學生通過學習要對基本概念、重要數據、原理、規律、圖像形成深刻的印象,至少要持續到高三。為此,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教學,以增強直觀感受。實在是一下子理解不了的,適當的死記硬背也有助于后續的理解運用,另外,自編適合本校實際的導學案和同步習題非常重要。建議高一期間不進行校際聯考,就像長跑比賽一樣,不要在剛開始時就拼得死去活來而失去后勁。要相信只要做好過程和細節,就有最終高考制勝的底氣。
高二:分科后的文科學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視地理,加之接下來的必修2、3知識相對容易,教學進度應適當緊湊,盡可能在第一學期完成必修2、3的教學。第二學期全面、系統復習區域地理,著重強調對區域地理圖像的讀圖、繪圖訓練,建議每日一圖,建立清晰的區域輪廓。只有搭好舞臺,唱戲才有落腳點。任何區域都要貫穿“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比較法是落實區域地理的很好方法。教學注重知識的廣度,引導學生在重視教材的前提下,擴大閱讀面,增加知識積累,培養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適當滲透一些高考元素,如鼓勵試做高考題、模擬題等。5月份,用1個月左右的時間集中做好學高考復習,追求全合率和較高的優秀率。
高三:經過前兩年的積淀,特別是高二一年的轉型,進入高三,應該到了真正發力的時候,師生都應放開手腳全力以赴。9月至次年2月底是高三教學的黃金時期,開展一輪復習,著重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地理學科素養,力求全面、系統。在此期間,要加大做題力度,以促進規范答題習慣,形成題感(把握命題意圖),提高理解力和領悟力,本輪復習所配備習題力求規范正統,最規范的題莫過于高考題,可以將近幾年新課標高考題結合教學進度分類整合,系統訓練,及時總結建模。3月至5月進行二輪復習,以專題形式進行知識重組,復習要層層遞進,在知識的廣度、深度、難度上做好文章,著重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結合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落實好題型訓練。本輪復習所配習題力求新穎原創,要捕捉到學生可能存在的盲點和當年高考可能涉及的焦點。通過訓練,要讓學生感受到“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的道理,使原有知識和能力得到鞏固和升華的同時,更加堅定基礎主干知識的重要性。5月份,配合四次模考,要真正做到精講精練,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在高考前解決好,以爭取高考不留遺憾。考前一周的時間里,要準備好靜悟材料,供學生參考。
2.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完善
每位老師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備課(自備自用)。雖然有集體備課的形式,但還遠沒有真正體現集眾家所長,有機融合,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質量較高的集體成果,或者成果未進行系統化。是否有一種辦法,能夠整合全組教師的集體智慧,共享優質資源,使教師從繁重的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改革和創新,推出更多的高效課堂?筆者認為,具有學科特點的教學資源庫建設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途徑。
資源庫的核心內容包括:①課件;②教案(教師);③導學案(學生);④分類題庫(章節歸屬、難度層次、原創題最好有解析)。 輔助內容包括:最新論文,高考、學考信息,優質視頻等。
操作流程可以采用“分散—集中—分散”的模式。第一步,分章布置備課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套(①②③④)資料的編寫。第二步,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對所編資料進行討論并修改,形成可行的通用資料。第三步,結合自身特點對通用資料加以再創造后使用。資料一次成型后,以備課組為單位不斷修改完善,相互交替使用。如此做法,并不意味著以后不再備課,一勞永逸了,而是基于電子文件的可編輯性特點,以此為藍本,不斷創新,作為打造高效課堂的推手,多出精品。
(作者單位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