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成課程教學的目標。本文就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時需要關注的幾個方面談一些本人的做法和思考。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最好的老師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通常情況下老師的年齡都比學生大,某一學科的知識、技能比學生掌握得要多,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民主似乎難以做到,但是如果我們老師淡化為師的意識,用真誠和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關心、信任每一位學生,尤其對于學困生要傾注我們更多的幫助和愛護。假以時日,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必然可以構建。在此基礎上,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互動才會成為可能。因此我每到一個新班級任教時,我的自我介紹都是告訴學生我的全名,并提出希望與學生成為朋友,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就會與我更近一些。我總是用最短的時間記住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上、輔導課上或者課后,當老師清楚地叫起學生的名字時,我想學生一定會覺得老師很關注自己,從心理上就會對老師有一種親切感,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以“問題”吸引學生求知
好奇心是求知的動力。學生有了好奇心就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就會積極主動地思考、熱烈地討論、悉心地探索,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才會得以實現。所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必要。教師可以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設計能否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就非常重要了。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一定要抓住問題的切入點,即所設計的問題既要緊扣教材,又要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我在講必修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我在前一節課的最后,通過投影向學生展示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布票、油票,告訴學生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老百姓購買糧食、布、油等物資必須憑票購買,并且票證的定額相當有限。而后我又在投影上向學生們展示了現在我們身邊的超市、大型賣場的圖片,然后提一個問題:“這兩類圖片反映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有什么變化?大家可以回家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由于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學生的興趣很濃,課前的準備比較充分,在第二節課上有的同學帶來了家里的一些糧票、布票、油票,有的同學介紹了改革開放前后家里的經濟變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的感觸深,收獲大,教學效果自然就好。
三、以“實踐”推動學生參與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我們親身經歷過、從事過某種實踐,那么我們對所經歷和從事的實踐活動感觸就深,收獲就多。學習也是一樣。在歷史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和“實踐”歷史。如采用寫小論文、課堂辯論、情景劇、讓學生講課、讓學生出試卷等方式。我在講述必修2“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為了讓同學們記住近代不同時期的服飾,我就事先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分別表現不同時期的服飾,要求他們先了解相關時期服飾樣式,想辦法“制作”出來,并且配上解說詞以表明時期、名稱、特點。上課時同學們按順序上臺表演,一堂課因學生的親身“經歷”,效果很好,同學們對近代服飾的變遷記得特別清楚。另外課堂辯論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靈活性、增強對知識認識的系統性;而讓學生當老師上講臺講課,既促使學生課前對教材仔細地預習,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實踐”,讓學生成功。
四、以鼓勵促進學生“成長”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態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對他們的學習成績影響很大。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對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效率有明顯作用,也會使我們的教學變得輕松愉悅、事半功倍。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幾乎很少批評學生,而是多找他們的“閃光點”,表揚、肯定他們。課堂提問時我會根據學生成績的差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回答一些難易程度與他成績相對應的問題,讓他們能夠基本回答出相關的問題,從而樹立和強化信心。回答正確了當堂表揚;回答不正確也不批評,而是引導他們分析錯誤出現的原因,再讓他們得出正確的答案,然后給予肯定。這樣學生就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他們更喜歡歷史課了,歷史成績也提高了。
和諧、求知、實踐和鼓勵的課堂才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才是促進成長和走向成功的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