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科課程,是集理論教育、社會認識和公民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作為德育課程,在整個社會德育工作系統中起著奠基和導航作用。江蘇高考的考核目標與要求是考生能夠正確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索問題。這一目標和要求靠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是無法達到的。
從現行的課堂教學改革來看,不管哪一種模式,課堂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是貫穿課堂的主線。交流展示更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最生動的體現,是實現課標和符合高考要求的有效途徑。
有序的、有價值的交流展示,是學生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自發生成和自然流露,思維產生自然的碰撞。這是一個積累訓練的過程,一個由預設到生成的過程。
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二者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一、交流展示中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
1.方式方法的訓練
學生要學會交流展示的方法,溝通的技巧。交流從主體上看,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組與組、班級與班級之間的交流。從區域上看包括組內交流,班級內交流。交流的方法包括討論、辯論、發言、插言、傾聽。展示類型包括書寫和交流過程中的表達;展示方式包括書面展示、口頭展示、行為展示。可以先訓練少數學生、小組,以點帶面,互相影響。當然我們最終的追求不是這種外在的形式,等交流真正形成,這種外在的形式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的內容。沒有交流的程序訓練,就不可能有學生自然的生成交流。
2.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師科學預設的依據。在交流展示過程中,學生呈現的方式方法、呈現的清晰程度和邏輯性都要在預想的范圍內。例如,剛剛進入高中,從經濟生活的視角看,如商品、貨幣、消費等,他們了解多少、多深?通過教學他們要學到什么?怎么樣去學?這些都是我們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精心揣摩的。只有把這些學情融入教學的預設中去,課堂教學目標才能明確、具體、具有操作性,教學方法、手段才能適當、科學,具有針對性。教師才能在不斷地調控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交流和展示,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意圖,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逐步實現生活語言向政治術語過渡
學生的生活世界既是教育教學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最終取向。課前教師充分預設“交流展示”的材料,這些材料要源于學生的生活,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做到能說、可說、說好。
例如:在生活與哲學中,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可選取怎樣學好數學作為切入點,這時學生會有很多話要說,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學好數學要尊重實際、尊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
實踐證明一堂課預設越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越多,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就越近,就能最大限度地將時間空間還給學生,真正意義上尊重學生屬于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世界,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讓他們表達出真實的情感。
二、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課前設計的程序,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1.質疑釋疑過程的生成
由于學生本身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每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千差萬別。質疑釋疑,是學生把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組內或組與組之間進行自主解答的行為過程。具體方法是:
學生把具體的疑難首先在組內提出,充分發揮小組的智慧,自主解決。組內的討論、辯論是一種自然的流露,都是在預設之外的。教師要及時發現這種智慧的火花,及時鼓勵小組內進行大膽創新。組內不能解決的,求助于其他組,既在更大范圍內集中了智慧,又滿足了學生表現的欲望,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創新效果。
例如:學生在分組研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時,不少組提出,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其他民族有沒有?兼收并蓄是什么意思?這些問題都是在預設之外的。更可貴的是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提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還在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智慧正是在質疑釋疑過程中生成的。
2.調動學生的思維潛能,在互動探究中生成
課堂生成動態問題、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每一節課上都會時有發生,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捕捉、如何誘導。互動型教學正是師生間、生生間思想互相啟迪,思維能力運用,進而實現生成的有效途徑。
例如:經濟生活中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機遇還是挑戰?其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弊?”引入辯論,給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見解的空間,讓全體學生都擁有共同參與的機會。在辯論中啟迪學生的思想、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適時導航,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引起思想共鳴,愉悅中提高了思辨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