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令老師眉頭緊鎖,讓學生苦不堪言。什么時候可以擺脫這樣的困境?怎么樣讓學生愛上寫作?多少次的探索與思考,多少次的嘗試與總結,初步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實,關鍵還是兩方,即老師和學生。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也便做好了寫作教學。
關鍵詞:寫作;思維訓練;興趣練筆
寫作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寫作是學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每每提起寫作,老師頭腦中浮現的可能更多是學生痛苦無奈的表情。這成為老大難問題。一直以來,我也在苦苦探索與追尋解決問題的良策。今天看了臨沂十八中段老師和尹老師的課堂實錄和說課過程,深有感觸,在此談一下自己粗淺的想法。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兩位老師在寫作課堂上指揮若定?為什么學生能爭先恐后回答問題?為什么學生表述可以滔滔不絕?為什么學生改起作文興致盎然?為什么作文課也能興致勃勃?為什么我的作文課比較沉寂?為什么我的學生不能口若懸河?為什么我的學生苦于寫作、痛于寫作、不敢寫作、不想寫作……
當然,原因非三言兩語道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臨沂十八中的學生想寫作、喜歡寫作。這對于寫作來講,也是最重要的。
那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呢?
一、老師方面
1.有激情的情境創設
學習新課尚且需要情境導入,作文課也是這樣。比如在寫親情的文章時,可以播放電視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段,喚醒學生記憶深處的親情片段,繼而表達真情;也可以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播放滿文軍的歌曲《懂你》,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向自己的親人真情告白,將學生的情感推向更高層次。這些都將有形無形地增加學生寫作的動力。
2.有實效的思維訓練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可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維訓練。比如拿“復旦黃山門”事件讓學生評論,在評論中,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激活思維,提升能力。總之,要選擇一些最新的距離較近的時事進行評論,這樣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才能有感而發。
3.有水平的作文示范
我們常說“照葫蘆畫瓢”,其實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出幾篇應用性很強的范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詩文背誦也寫一則這樣的文章。結果,得高分的很多,超出預想。事實證明,給出一個模式,教學生摹寫,是容易成功的。天長日久,其功自見。當然,有水平的老師也可寫下水作文,那樣號召力和影響力更大。
4.有力度的作文批改
傳統式的批改,費時費力不說,不少學生還漠不關心,作文發下來后掃一眼分數和評語就拋之腦后。如果增加作文批改的花樣和力度,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
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段老師的批改方法:“批、改、賞、研”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是“批”,即從教師給出的作文片斷中先找出不足;第二個環節主要是“改”,學習了集體批改的方法,根據本次作文目標,從自己的作文中找一個片段進行修改,然后在班中展示。第三個環節是“賞”,讓同學互換作文,找出同學作文中的優點,在黑板上展示優秀的作文片段;第四步就是研究總結本次作文的方式方法,即“研”。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以后積極地寫作,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生方面
1.立足實際,勿空想空寫
閉門造車的效果是不理想的,我們強調的“真情實感”,也是這個意思。空想的作文容易空洞,空寫的文章漏洞百出,立足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學生才能言之有物,才能行遠文章。
2.細心觀察,要“多愁善感”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生活從細節開始,文章由小事寫起。“生活猶如源泉,文章好似溪水。”關注生活,留心見聞,多思多感,下筆有神。
3.博覽群書,看興趣所向
現在,讀書越來越被重視起來。讀書,不僅是指學習的課本,還指課外的、感興趣的經史子集、各種雜志和報紙。見多才能識廣,厚積才能薄發。興趣所指,書籍所至,隨性讀書,不必拘泥。細讀則品,泛讀則思,無需受制,收益為是。
4.練筆寫作,抒胸中所想
有的學生動筆就害怕,害怕得分少,害怕寫不好,害怕被批,害怕被嘲笑等等。其實,正確的心態也很關鍵。想什么,寫什么。“我思故我在,我手寫我心。”不必膽怯。
對此,我是這樣認為的:別害怕,大膽寫出來;別多想,順理就成章;別顧慮,下筆自成文;別緊張,改錯是方向。
當然,作文教學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單憑我的“一面之詞”也難立竿見影。只是希望這點粗淺的看法能夠給寫作教學困惑的同仁一點點幫助。但不可否認的是,搞好寫作就能提升語文,提升語文就能直擊高考。看來,寫作尤為重要,天生重要!
(作者單位 山東省菏澤一中分校高二二部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