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職業高中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為全社會輸送勞動技能型人才。目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對職高學生來講,仿佛有不切實際的遙遠,但是,如果能圍繞職高學情激發興趣、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以下是我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感悟,期待與各位同行共勉。
感悟一:對于計算機課程,學生“想說愛你不容易”
對于“喜歡不喜歡上計算機課程”的問題,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回答:“喜歡”。而實際上,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展開,我逐漸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在于計算機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上,而是對上網聊天、網絡游戲等很感興趣!他們把電腦看成是玩耍的工具,而不是學習的工具。
喜歡玩不代表真正會玩,因為計算機學科中許多知識點的銜接關系很復雜,學生如果不了解其間的相關性,就會導致學習目的的不明確,造成基礎理論概念的不清晰,那么,學習動力也會越來越不足。基礎理論不扎實,無形中就為后續的學習設下了障礙,以致出現抵觸、反感、甚至放棄的念頭。比如練習五筆打字,堅持不了多久,速度沒練上去,心就煩了,心一煩就要找點別的事做,要么上QQ聊天,要么去畫圖涂鴉。總之,不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學習任務,課堂的效果當然很不理想。要讓學生真正愛上計算機課,還真的不容易。
感悟二:必須轉變學生的理念,否則“真的傷不起”
我經常反思自己,學生對計算機學習只有那么幾分鐘的熱度,怎樣才能讓學習熱情持續下去呢?我認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讓學生明白:在目前的信息時代,計算機操作技能已成為對人才的最基本要求。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給職業高中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很多困難。對一個職高生來說,如果單靠某一項專業技能,就想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真的很難,在多次碰壁以后,甚至會心灰意冷,脆弱的心靈真的傷不起了。所以常言道:“技多不壓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生就會放出眼光,長遠考慮,為自己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前做準備。學生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就會不斷矯正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
感悟三:重新整合、精簡教材,盡量做到“因生選材”
對職高生來說,學習計算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熟練操作,
而有些理論性的知識就可以少講或不講。對現在學習的這本教材,我認為要進行一些調整和改進。因為有很多內容都是重復的,比如對于“剪切”“復制”的操作,第二章已經講過“文件或文件夾的剪切、復制”,第三章第三節中講“文本的剪切、復制、粘貼”,然后該節的后面一段中又將“文本的移動”提出來再講一遍。其實,沒有必要多講,只要給學生強調對不同對象的復制、剪切、移動操作都是相類似的,讓學生自己探索其中的不同點就可以了。這就是我要說的“因生選材”。
感悟四: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十七八歲的職高學生,追求民主,甚至還有些叛逆;他們沒有明確的努力目標,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要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比如在學習“表格”的內容時,如果老師啰啰嗦嗦講一通,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效果肯定不佳。如果在教師的蜻蜓點水式指點下,讓他們自己建立一張課程表,很多學生都會興致高漲,而且設計得美觀大方而富有個性。所以適當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是非常必要的。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職高學生自覺自愿的意識很差,自學能力亟待提高,對他們自學意識的培養,應從高一開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營造開放性課堂氛圍,給學生留足個人空間。教師要協調好開放課堂與管束學生的關系,一方面要營造自由民主的氛圍,另一方面要防止教學秩序的混亂。畢竟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是個特殊的群體。
2.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學習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培養團隊精神。
3.加強實踐性操作技能的訓練。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上機操作的實踐活動一定要多。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才能將所學知識消化、鞏固、吸收、應用,同時還可以發現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進而獲得探求新知的欲望,不斷修正調節自己今后的學習目標,轉換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謀取更大的進步。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職業高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