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是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核心區,位于我國長江發展軸和沿海發展軸“T”字形交匯處和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海域位于長江黃金水道入海口,緊鄰亞太國際主航道要沖,是長三角地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聯結紐帶。在10000平方公里陸域面積之外,一項名為拓展第二個“10000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發展規劃正在推進。此項計劃圍繞港航服務業、臨港大工業、海島資源開發和清潔能源建設等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大產業,打造國際強港。
一、寧波市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的形勢迫切
(一)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寧波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目前已經形成了臨港工業、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足鼎立的局面,進入了工業化中級階段。但是不可否認,寧波當前產業結構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鏈較短,產業關聯度較小,呈現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多數高新技術產業以仿制技術和組裝加工為主,處于價值鏈底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不多,低水平加工的一般產品生產能力明顯過剩。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勢必導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耗為1176.29噸標煤,2005年263家年耗3000噸標煤以上的工業用能大戶能源消費占全社會的62.7%,工業用電量為211.07億千瓦時,增長率分別為35.8%和20.2%。根據測算,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按照寧波經濟不到5年翻一番的發展趨勢,用不了幾年,我市能源需求、水資源需求、土地資源需求都會出現很大的缺口,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迫切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地處良港無疑為發展外貿帶來便利,外貿自然成為拉動寧波經濟的重要動力。近年來寧波外貿企業不斷受到國際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刁難和制裁,其中也包括“綠色壁壘”的門檻。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ISO14000國際標準,可以使我市企業成功應對國際新貿易保護主義,鞏固已有的國際市場,并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關稅壁壘作用日趨削弱,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近幾年,一些發達國家在資源環境方面,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到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各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尤其是要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使我國產品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三)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本市發展的迫切政治要求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把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水為魂,倚港衍生”的寧波,新一屆市委領導在全市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寧波真正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中的核心區,承擔起龍頭引領作用,爭取浙江省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改革試點無疑是寧波市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寧波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優勢明顯
(一)海域區位優勢突出
寧波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基礎扎實,具備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條件。寧波擁有豐富的“島、涂、漁、景、油”等海洋資源,組合優勢明顯,適宜較大規模開發。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島516個,島嶼面積524平方公里,島嶼岸線長758公里。擁有可圍灘涂資源約140萬畝,占全省灘涂總面積的34%。油氣儲量豐富,春曉油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00多億立方公尺,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寧波港口岸線總長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線872公里,深水岸線170公里?,F有生產性泊位300多座,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港口通航。2010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806億元,海洋產業體系比較完備。在臨港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鋼鐵、能源、汽車、造船等行業為支柱,綿延20多公里的沿海臨港產業帶,2010年實現總產值7000多億元,基本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個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加快建設,2010年實現交易總額近2000億元?,F代物流業實現增加值507億元,現有各類物流相關企業4000多家。在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樂船廠等一批高端裝備生產企業,2010年實現產值200多億元。
(二)制度政策初步形成
近年來,寧波市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政策、法規和制度之中,合力推進全市循環經濟的科學實踐。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出臺了《關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結構調整升級的若干意見》和《寧波市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意見》等工業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在資源利用方面,制定了《關于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升級實施意見》和一系列節地、節水、節電政策,明確導向;在生態建設方面,實施了《寧波生態市建設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寧波生態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在環境保護方面,出臺了水污染防治、煙塵防治、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處置等條例,使推進循環經濟有章可循。
(三)依據科技支撐,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布局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是企業,但關鍵在于政府要發揮規劃的宏觀預期作用。寧波按照生態規律規劃整合產業鏈,做到規劃先行,統籌設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產業鏈條“生態化”的產業集群模式,并從規劃布局上引導這種模式不斷完善,形成了“電廠——粉煤灰——水泥或新型墻材”、“污水——污水處理——污泥——焚燒發電”、“竹制品——廢竹白——竹膠板”、“高爐渣——礦渣微粉——水泥添加劑”等12類40多條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寧波一批設施共享和以資源循環為特征的工業園區建設初見成效。按照“產業集聚、工業集中、土地集約、管理集成”的要求,通過對現有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提升,實施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利用,實現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處理。北侖區積極引進“吃廢”小企業群,積極構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產業鏈,生態化工業園區初具雛形。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環保高新技術企業,成為首個通過ISO14000論證的工業產業園區。縱觀近年來發展循環經濟的歷程,寧波市走出了一條從非循環經濟到線性循環經濟,再到環形循環經濟,最終達到網狀循環經濟的道路,實現了循環經濟鏈條從點到線、從線到環的飛躍。
(四)中小循環生態治污成效明顯
為了實現對初級能源的利用從一次性不完全利用,到多次循環完全利用,寧波市通過構建經濟活動中的“排——吃”雙向互用來破解這一難題。經過多年的發展,寧波市的小循環即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建設已實現突破性進展。一些大中型企業,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減少了生產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環即區域層面的循環經濟建設已進入示范實施階段,不少園區在規劃和建設中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共生關系。大循環的構建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在寧波鎮?;@,“排出來的東西”基本上可以被“吃掉”。所有循環經濟產業核心圍繞鎮海煉化等煉油、乙烯等大型龍頭石化企業展開,把上一個企業的廢料作為下一個企業的原料,并逐漸向下游延伸。廢品變資源、變廢為寶、變污為用的現象在寧波比比皆是,減排也由單體型變為循環型、由機械式變為生態式。國電浙江北侖第一發電有限公司和寧波北侖巖東排水有限公司同處于一個區,以廢棄物為紐帶構成了共生產業鏈。發電廠利用蒸汽余熱為排水公司供熱,脫硫廢水由排水公司進行污水處理,排水公司將生產出來的中水再用于發電廠脫硫工藝用水,發電廠原來的自備水庫省出來給地方使用。排水公司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干化后產生的熱量每噸相當于半噸煤,可以送回發電廠摻入煤中發電。寧波市用循環經濟助推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五)體制機制靈活,科教實力強
寧波是我國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達,在全國較早地開展了要素配置市場化、資源環境有償使用等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較高。近年來海洋資源開發領域的改革順利推進,市場信用建設不斷加強,民營企業積極進入海洋開發領域,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寧波擁有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機構,擁有海洋與漁業領域重點實驗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員達2000余人,在航海航運、海洋養殖、海洋生物等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技術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實力較強,有利于打造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
三、寧波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的幾個設想
浙江省為落實《省“十二五”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將積極推進海洋綜合科技創新改革試點、港航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改革試點、清潔能源發展改革試點建設,寧波希望真正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中的核心區,承擔起龍頭引領作用,本人認為寧波在爭取浙江省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改革試點方面,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幾個設想。
(一)構建以引導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的活動廣泛開展
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海洋經濟發展論壇,添加海洋循環經濟題目研討,在創建海洋經濟開發示范區的同時,把海洋循環經濟作為其中重要的考評參數來抓。倡議海洋經濟大開發必須要以海洋循環經濟的方式推進,海洋不是神話中的“聚寶盆”,有呼之即來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的財富,海洋雖有著豐富的資源,但無序瘋狂的開發終有一天,象陸地資源一樣會枯竭。海洋開發先應從可再生可循環保護海洋式的開發入手,這樣多年之后“藍色的夢” 才能依舊。
(二)構建臨港工業良性循環產業鏈
寧波市臨港工業區布局的地域包括北侖區、鎮海區及鄞州、奉化、寧海和象山的環象山港部分區域。近期重點是鎮海、北侖沿海岸線一帶等開發區。行業領域:石化、冶金、機電、能源、建材、輕紡,重點討論石化、電力、造紙、鋼鐵四大行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最有前途的行業包括電力、石油化工和水產品加工等。例如國華浙能寧海電廠一期可構建煤-電-粉煤灰-水泥、煤-電-粉煤灰-新型墻材、煤-電-石膏-石膏板三條產業鏈,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資源化的閉路循環。
(三) 構建海洋循環式漁業
(1)發展循環利用育苗業。育苗業是新興海洋產業, 也是海水增養殖業發展的基礎。育苗業對海水的需求量較大而且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因此其循環經濟模式主要體現在節能、減排、海水循環利用等方面。寧波沿海很多地區都能獨立培育海珍品幼苗, 各育苗企業通過利用太陽能加熱系統加熱,不僅可以節煤、節電, 減少大氣中煙塵排放量及有害氣體, 而且大大降低成本。
(2)發展海水增養殖循環產業鏈。海水增養殖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海洋生物間食物鏈及共生關系,增加有益成分,減少物質殘留,分散風險,降低海水污染,形成魚蝦貝藻立體多元養殖格局。從生態控制和養殖環境保護入手,推進象山港海域標準化網箱養殖示范基地建設,有效推進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促進海洋漁業系統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及流通,拉動和提升養殖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
(3)發展海洋修養捕撈作業。捕撈業以消耗大量的石油為動力, 最大限度地攫取海洋水產資源, 漁船隊排出的大量廢氣污染了環境, 大量的漁業廢棄物又進一步破壞了水域環境。因此, 海洋捕撈業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的關鍵, 是降低漁船對海洋的污染和加強捕撈品的利用效率。 對捕撈品種的規格、捕撈量、捕撈網具的種類、規格、網目進行控制 ,在一定時間內休漁、禁漁, 使漁業資源得以休養恢復,以象山休漁節為載體展示海洋捕撈作業示范點。
(4)發展水產深細加工循環利用。水產加工業是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業。水產加工業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加工廢水、加工下腳料等廢棄物等,水產加工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的核心在于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魚類產品精細加工通常一種魚可食部分僅為 60% 左右,廢棄物高達 40% 。而這些廢棄的魚頭、魚內臟及魚骨骼等非可食部分中,都含有豐富的魚油、魚蛋白和各種酶等活性物質沒有提取。這些含有魚油的工業廢水直接排泄不僅嚴重污染了近海區。而且每生產 1 t 魚粉就有約 200 kg 的魚油被舍棄,而這些魚油里正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腦黃金) 。水產品精細加工模式不僅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減少了貝殼垃圾帶來的污染, 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符合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要求。
(四)打造濱海“參與式”生態旅游
濱海旅游業是資源依托型產業, 景區環境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旅游景區管理中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生態旅游可以減少旅游投入及垃圾產出量, 避免環境污染以及資源的浪費, 增強旅游景區的生命力。旅游景區環境問題主要是廢棄物增加、水電資源浪費、植被破壞、白色污染等??梢园丫皡^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作為景點,讓游客既了解循環經濟又參與其中。以廢水處理為展示景點, 可在景區隱蔽處建立小型的污水處理系統, 對中水凈化處理, 凈化后的水可作為景區綠化用水、衛生用水、道路沖洗用水等做好介紹和使用說明。而對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將塑料袋、包裝紙、易拉罐、剩余食品等分類回收, 并分別進行一級資源化或二級資源化, 不能夠再利用的就采取填埋等方式進行處理。游客經濟參與,通過激勵機制, 對積極主動配合做到循環經濟的游客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榮譽如獎勵紀念品。
(五)構建海洋循環經濟展示廳
寧波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的方式可以以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示范展示廳的形式進行。展示可以圖片、模型、文集、視頻等多種形式反映寧波構建海洋循環經濟的情況和成績。另外,可以通過展示的方式,向觀眾介紹建立海洋循環經濟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海洋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海洋綠色 GDP 核算體系,寧波建設海洋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園區應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和城市開展海洋循環經濟試點,以及寧波加快制定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發展海洋循環經濟需要法制作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