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將包括赤峰市在內的蒙東5盟市列入東北經濟區,并給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關政策待遇。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從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層面,將融入東北經濟區作為蒙東5盟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此后,蒙東地區與東三省之間的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兩地間農業、工業領域的分工、協作、融合勢頭良好。與此同時,第三產業融入的步伐也日益加快,不斷吸引著人們的關注。赤峰是蒙東地區的典型城市,無論從經濟規模、經濟結構還是從經濟發展戰略上,在蒙東地區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即以赤峰市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為例,在分析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必要性、緊迫性基礎上,梳理赤峰市第三產業的融入條件、融入現狀,提出第三產業融入中的角色定位,并全力打造第三產業融入戰略,旨在為蒙東地區第三產業面向東北經濟區“融入戰略”的成功實施提供有益參考。
一、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必要性、緊迫性
(一)自然融入過程從未停止,國家振興政策進一步推動
蒙東地區與東三省天然接壤,同東北地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聯、文緣相通。其中,赤峰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是蒙、冀、遼三省交匯處,行政區劃隸屬內蒙古自治區,但經濟區劃長期以來屬于東北,與東三省特別是遼寧省經濟交往十分密切。赤峰市包含第三產業在內的整體地方經濟,均在同東北地區的經濟交往中,自發地接受東北地區的經濟輻射,自然保持著一種融入東北老工業區的傾向和趨勢。尤其是2007年國務院《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蒙東地區加快融入東北經濟區的發展方向及其可以享受的政策優惠。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赤峰市同東北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除了農業、工業領域內的合作日漸深入外,第三產業領域的融合也開始逐漸升溫。
(二)第一、二產業的快速融入對第三產業融入產生了帶動作用
第三產業性質上屬于服務業,主要服務于各產業生產活動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其發展水平受第一、二產業發展制約,同它們保持著一定的依存關系。蒙東作為東北地區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和能源、有色金屬資源供給基地,第一、二產業在融入東北地區進程中,已經邁出了較大步伐。第一、二產業的融入行動必將對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產生強大需求,帶動第三產業加快融入進程,并反過來促進第一、二產業的融入。
(三)東北地區經濟大幅提升對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產生了拉動作用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與城市化水平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本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從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勢頭強勁, 2004至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16%,比政策執行前2001至2003年的增速提高了4.16個百分點。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推動下,新型工業化發展速度較快,整體工業化水平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東北老工業區城市化水平一直較高,截至到2009年底,遼寧省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35%,在全國排名第5,比平均水平高出14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已達12934.5元,其中遼寧省最高,為14393元,全國排名第10,增速位列全國第4。東北地工業化、城市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對經濟區內第三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該效應不但覆蓋東北三省,而且溢出至同屬東北經濟區的蒙東地區,對蒙東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產生了強烈拉動作用。
(四)蒙東各盟市第三產業融入東北老工業區的競爭效應
蒙東地區除赤峰市外,還包括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同赤峰市類似,這些盟市也享受國家和自治區給予第三產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同樣擁有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在致力于加快融入東北地區的進程。例如,呼倫貝爾市已于2010年3月至6月間組織了規模龐大的黨政考察團,推動同東北老工業區的首輪對接。通遼市同大連港、錦州港、營口港密切合作,建成通遼內陸港、通遼鐵路集裝箱中轉站和通遼航空物流園,以物流業融入帶動本地經濟融入東北老工業區。作為一個整體,蒙東各盟市既存在合作的一面,同時由于區位、政策、資源、戰略目標等方面的趨同性,相互間的競爭也不可避免。如何抓住機遇,在第三產業融入東北地區過程中爭取主動,是包括赤峰市在內的5盟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優勢條件
(一)區位條件
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同該地區的經濟區位密切相關。以赤峰市為例,它地處東北、華北經濟區結合部,是連接兩大經濟區的“陸橋”通道,構成華北地區出關和東北地區入關的天然“要塞”。作為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同京津冀都市圈、遼東半島城市圈緊密銜接,同時接受兩大城市圈的經濟輻射。作為蒙東地區的代表性城市,赤峰向北向西可以依托內蒙古自治區廣袤的經濟腹地,遠景上能夠同西北經濟區產生關聯。赤峰距離北京、沈陽等中心城市400公里左右,距錦州、秦皇島等港口不足300公里,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它同京津唐、沈陽、大連等中心城市,同錦州、秦皇島等港口城市的時空距離將大大縮短,這將為赤峰市優越區位條件向第三產業現實經濟競爭力轉化提供條件。
(二)政策條件
第三產業在融入東北經濟區過程中,蒙東地區具備一定的“先行先試”和“政策支持”方面的比較優勢。作為西部地區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一分子,蒙東地區在國家層面享受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雙重政策支持。赤峰市人口460萬,其中90萬人口是蒙古族,屬于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享受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惠政策支持。赤峰屬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確定的資源轉型城市之一,為資源轉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所覆蓋,這將為大力培育第三產業類別的接續替代產業,吸納第二產業勞動力轉移和融入東北經濟區提供重要支撐。在自治區層面,2004年出臺的“內蒙古自治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若干政策的規定”,即第三產業發展政策“60條”,涵蓋市場準入、稅費、就業、價格和土地等多個政策領域,為蒙東各盟市第三產業發展和融入東北經濟區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
(三)資源條件
1.勞動力資源。赤峰是內蒙古自治區人口最多的地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可以直接轉化成用工成本低廉的經濟優勢。赤峰市教育事業發達,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在全區均名列前茅,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高,勞動力質量好。第三產業整體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勞動力供給數量、質量和價格影響大,質優價廉、供給充裕的勞動力資源構成赤峰市第三產業競爭優勢的必要資源基礎。
2.土地資源。作為全國最大的地級市之一,赤峰市轄3區7旗2縣共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土地資源總量豐富。因為開發時間晚,該市的城鎮化率僅為41.5%,分別低于全國和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化水平5.1和11.9個百分點,可供深度開發的土地資源供給潛力巨大。
3.人文資源。赤峰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其境內相繼出土的興隆洼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一批中華古文化遺址,為該市優秀文化增加了深厚的歷史積淀。目前,全市已發現各個時期文化遺址6800余處,占內蒙古自治區的近一半。此外,赤峰市還是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的聚集區,歷史上是遼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遼上京、遼中京均在赤峰市境內,現存遼代文物數量居全國之首。
4.自然生態資源。赤峰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多樣,草原、森林、山峰、沙漠、湖泊、溫泉、冰雪、石林、冰臼、珍稀動植物等自然景觀一應俱全。現有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6個。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為赤峰市旅游業發展和旅游業融入東北經濟區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現狀
總體來看,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相對水平還不高。第三產業是以提供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具有一定衍生性特征,即需要在工業和農業前期融入的帶動下,才會逐漸成為經濟融入的重點。蒙東地區工業、農業大規模、有計劃融入東北經濟區始于2007年國務院將蒙東5盟市納入《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之后,迄今為止不到4年時間。工業、農業融入本身尚處于初期階段,受其帶動,蒙東地區第三產業的有組織融入才剛剛開始起步。
具體來看,在第三產業中,旅游業融入起步較早。赤峰市旅游局已同東北地區多個地級市旅游主管部門簽訂了“旅游業合作框架協議”,在推動跨地區旅游資源整合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在國家層面,2010年《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的正式頒布,既是對地方政府推動旅游業融合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時也為旅游業一體化的下一步發展明確了具體方向。交通運輸業融入主要體現在國家交通運輸線路規劃的貫徹執行方面。在赤峰市與東北老工業區之間,國家規劃的多條公路,如丹錫高速、大廣高速、305國道、306國道等正處于建設中,以巴新鐵路、赤錦鐵路、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為代表的鐵路建設也在不斷推進,赤峰市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沈陽、大連之間的航班業已開通,連接東北地區其他重點城市的航線正處于籌劃中。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的融合主要在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下展開。兩地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企業在本地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開拓市場方式,逐步搭建同其他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橋梁”。赤峰市金融業的對外合作對象主要集中于全國性、地區性中小型股份制銀行(如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和內蒙古自治區內部的金融組織(如包商銀行、內蒙古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等),除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兩地間分支機構的業務聯系外,赤峰市同東北地區之間的金融合作較少,金融業融入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四、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角色定位
(一)融入的立足點
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明確自身第三產業發展所處階段和所處產業層級,分析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同東北地區之間的客觀差距。在此基礎上,學習東北老工業區第三產業發展的先進運行機制、組織模式、營銷戰略和管理經驗,立足于發揮“后發優勢”,以經濟融入為手段,帶動蒙東地區第三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融入目標
近期目標為建立兩地穩定的溝通協調機制,完成第三產業各行業對接,在經濟合作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共同經濟利益關系,為進一步經濟融合以及遠期目標的實現提供條件。遠期目標為清除各類貿易和投資壁壘,以跨行政區劃的共同市場替代原有地區分割市場,實現蒙東地區與東北地區第三產業的區域市場一體化,在大東北經濟區范圍內,統一配置商品和生產要素等經濟資源。
(三)融入原則
第三產業融入對蒙東地區和東三省而言都是利大于弊。蒙東地區第三產業可以獲得東北三省的經濟帶動,反過來,東三省也可以得到蒙東地區的廣闊市場。“合作共贏、互惠互利”是第三產業融入中的首要原則,也是融入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融入過程中,合作是經濟交流的主流,但是競爭也客觀存在,尤其在傳統服務業領域,服務產品同質性強,產業梯度不明顯,競爭程度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地區之間的利益差異不可回避,蒙東地區需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學習并借鑒對方的優勢因素,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爭取占據有利市場地位。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從兩地經濟實際出發,結合今后經濟走勢,以“切實可行、循序漸進和適度超前”為原則,不斷推進第三產業融入的廣度和深度。
(四)方法定位
基于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同東北地區之間存在梯度落差的事實,蒙東地區應遵循產業梯度轉移規律,主動接受來自東北地區方面的經濟輻射,積極承接東北三省第三產業的梯度轉移。為了取得良好的承接效果,蒙東各盟市需要優化市場環境,不斷開放市場空間,有針對性地做好面向東北地區第三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
五、蒙東地區第三產業融入東北經濟區的戰略選擇
(一)“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戰略
根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共涵蓋15個門類、48個大類,所包含內容最為豐富且龐雜。在第三產業內部,各門類、大類行業間的性質差異較大,在處理第三產業問題時,采取 “一刀切”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巨大偏差,不可取。鑒于此,蒙東地區第三產業在融入東北經濟區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并實施“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戰略,即從實際出發把握各行業的具體融入特征,研究各行業的具體融入規律,為不同行業類別“量身定做”切實可行對接方案。
1.網絡型產業的平行對接。網絡型第三產業,如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旅游業等,其突出特點是產業經濟活動呈現網狀布局。在產業網絡中,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從地位大體平行的節點出發,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則,通過規劃線路最終配置到產業網絡所覆蓋的市場終端。產業網絡本身即為資源網絡,資源配置的規模化和集約化與第三產業運行效率息息相關。蒙東地區與東北地區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網絡區域,第三產業網絡節點、線路彼此分立,同時存在無形的制度、政策等人為阻隔,導致兩地間資源共享程度不高,資源配置無法實現全局最優。兩地網絡型第三產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對其進行平行對接,可以促進蒙東地區同東北地區第三產業的相互融合,在節點、線路和網絡共享中,實現兩地第三產業發展的“1+1>2”效應。網絡型產業對接首先要克服產業網絡的物理式分離。通過在行政區劃的交界處選定對接節點,即兩地間距離相近的區域產業基地或產業中心,加強節點間的線路建設,包括交通線路和業務線路建設,用線將點連接起來。在點線連接的基礎上,掃除地方保護主義等阻礙產業網絡對接的體制、機制、政策,將原先彼此獨立的產業網絡切實并接起來。以上平行對接方案可以歸納為:“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無縫對接”。
2.現代區片型產業的垂直承接。區片型第三產業,如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保險業、現代商務服務業等,一般以產業基地為核心,產業經濟活動呈放射狀分布,主要影響產業中心周邊的特定區域。其中的金融保險業、現代商務服務業屬于現代區片型第三產業,一般具有知識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質性、高科技性和新興性等特點。歸因于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現代區片型產業在蒙東地區和東三省之間的分布并不均衡。與東北地區相比,蒙東地區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以科技資源為基礎的現代區片型服務業發展相應滯后,同東北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產業梯度。與網絡型產業具有較強互補性相比,現代區片型產業的互補特征并不明顯,產業聯系主要表現為高梯度地區產業對低梯度地區產業的單向輻射和帶動。除了市場空間外,蒙東地區能夠給予東北地區的拉動并不多。此類產業對接適用于垂直承接方式,即通過積極承接來自東北地區的金融保險業、現代商務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投資項目,以市場換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主動融入東北地區的現代服務業,從而不斷提升本市服務業水平。為了取得理想的產業承接效果,蒙東各盟市需要為東北地區現代服務型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加大專項招商引資力度,“筑巢引鳳,合作共贏”。
3.傳統區片型產業“請進來,走出去”。以商貿流通業為主要代表的傳統區片型產業一般帶有典型的地域特征,無論是批發零售企業還是住宿餐飲企業,大多踞于某一中心城市或城區開展業務,輻射范圍有限。在同一區域內,同業對手眾多,彼此間業務合作少于業務競爭,產業市場競爭激烈。在地區之間,區域產業中心相對獨立,彼此關聯度較弱,“多頭并起”是該產業地區分布的主要特征。蒙東地區同東三省在傳統區片型第三產業上互有優勢,都擁有本地明星企業和知名市場。優質服務企業在占據本地市場的同時,又都將市場異地拓展作為企業進一步提升的手段和發展方向。蒙東地區應因勢利導,通過放寬第三產業市場準入,給予外來投資服務企業以本地服務企業待遇,鼓勵東北地區傳統區片型服務業在蒙東設立分支機構,參與蒙東本地服務市場競爭,即“請進來”。同時,提供便利條件,鼓勵蒙東地區有實力的傳統區片型服務企業“走出去”,到東北老工業區同類市場中,站穩腳跟,融入當地經濟。
(二)梯度推進、系統融入戰略
融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謀劃、科學統籌、合理布局、梯度推進。從時間角度考察,所有第三產業并非按照一個步調與東北經濟區展開對接。不同產業門類自身條件和面對情況各異,融入推進中存在輕重緩急,相互間有一個時間結構配置問題。例如,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瓶頸效應最為顯著,應列入優先發展序列;旅游業在第三產業中處于主導地位,且已列入東北地區統一發展規劃,宜適于以大力推進;其他行業可視其具體情況,分別劃入不同融入梯級,通過確定近期、遠期融入目標,明確各個時期融入東北經濟區的重點行業,分批次漸進推動。從地域角度考察,蒙東地區地域遼闊,第三產業發展地區間并不平衡,各地產業特征和優劣勢差異較大,合理安排融入中的地域層次也將對融入效果產生直接影響。蒙東各盟市市區、交通樞紐旗縣、旅游資源集中旗縣等一般處于較高層級,第三產業發育水平高,產業重要性強,應排在融入地域序列的前列。為了避免融入過程中各地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局面出現,各盟市政府適宜推出統一融入規劃方案、統一支持性政策,協調各地各方利益關系,避免惡性競爭。
(三)基礎設施優先發展戰略
蒙東地區第三產業在融入東北經濟區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把兩個地區在物理意義上密切結合在一起,縮短兩地間的時空距離,為各行業融入、對接提供必要基礎。該問題的解決顯然離不開兩地間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進和完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對其他產業的快速成長起支撐作用,同時也為跨地區人員、商品、資金和信息流動提供暢通渠道,服務于產業對接與經濟融入。從基礎設施發展情況看,蒙東地區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存在一定基礎,只是同經濟發展需求相比仍顯不足;通訊類基礎設施水平發展速度較快,但距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目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事實上,交通、通訊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成為制約蒙東地區融入東北經濟區的“瓶頸”因素,因此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對于解除瓶頸效應制約,放大經濟融入能量,推動市場一體化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