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地區之間在自然資源稟賦差異、經濟意識差別、區域經濟政策傾斜、“行政區經濟”導向、地方政府能力以及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發展差距是正常的。但是,中國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狀況及其差距,顯然已經超出了一般市場經濟國家在同等發展階段上的正常狀況。現階段,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表現為地區間差距較大且不斷擴大,地區內省際間存在一定差距,呈現出不平衡、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一、地區間差距較大且不斷擴大
一是從地區生產總值看,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43.3%、21.7%、20.9%和14.1%轉變為55.3%、18.9%、17.4%和8.5%,東部地區提高了12.0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下降了2.8、3.5和5.6個百分點,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遙遙領先,與其它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二是從人均GDP來看(見表1),1978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641元、291元、261元、508元,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東部地區的45%、41%和79%,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最大。20世紀80年代,四大地區人均GDP保持了同步增長的態勢,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并無明顯擴大。進入20世紀90年代,四大地區之間的差距急劇擴大,盡管西部和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但是,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人均GDP的相對差距還是在不斷擴大,尤其是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9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得出。
再從人均GDP增長速度看(見圖1),20世紀80年代四大地區人均GDP沒有明顯的差別。然而,1990年以來,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地區,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前期,這種區域間增長率的差距比較大。從總體上看,自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有較大的波動,但基本上呈現出東部地區增長較快,其他地區增長較慢的不平衡格局。
人均GDP相對水平的變化(見圖2)清楚地反映了四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相對變動趨勢。
總之,在20世紀80年代,四大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保持穩定。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前期,四大區域間的差距顯著擴大,東、西部地區間的差距尤為突出。2000年以后,四大區域間的差距仍然有所增長,但變化的速度已經較為平緩,2004-2006年四大區域人均GDP的差距基本保持穩定。
三是從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看(見表2),2000年,我國工業生產總值為48993.01億元,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58.60%、14.06%、14.02%和13.33%。東部地區的工業總產值遠遠高于其它三個地區。
2003年,四大地區的工業總產值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東部地區增加的速度最快,東北地區增加最慢。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值占全國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7.83%、18.25%、15.25%和8.67%,雖然東部地區占全國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還是超過了中部、西部和東北三地區之和,區域間差距仍然很大。
四是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四大地區間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差距更大。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9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得出。
從表3可知,改革開放初期,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東、西兩大地區的差距最大,其絕對差距為110元。2000年,絕對差距為2638元,2007年,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絕對差距達到5935元。
五是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看,地區間差距仍然存在,且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初期,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方面東西部之間差距,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1.51倍。1990年以后,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直高于其它3個地區,且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西部地區的1.90倍,2000年為2.25倍,2007年為2.26倍,地區之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二、地區間、省際間存在一定差距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在區域之間存在差距,還表現在地區內省際間差距的存在。近幾年來,這一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下面我們用Theil(泰爾指數) 分析一下各地區內省際間的差距變化,見圖3。
從圖3我們可以看出,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內部的差距在改革開放30年來變化不大,然而,從2000開始,西部地區內部差距發生了明顯變化,這表明,盡管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有效地縮小了西部地區與其它3個地區的差距,然而這種改善在西部地區內部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西部地區內部差距在近年來急劇增大。
一是從生產總值來看,2007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7864.1億元。其中,四川、內蒙古、廣西和陜西4省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在西部地區的前4位,四省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28017.81億元,占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的58.54%。西藏、青海、寧夏三省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在西部地區的后3位,三省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2015億元,占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4.21%,相當于四川、內蒙古、廣西和陜西四省區國內生產總值總和的7.20%。
二是從人均GDP來看,2007年,全國人均GDP為17896元,西部地區中只有內蒙古超過全國水平,新疆接近全國水平。西部地區12省市區中,內蒙古的人均GDP最高,貴州最低,只相當于全國人均GDP的37.67%,相當于內蒙古的26.38%,兩省區之間的差距極大。
三是從工業生產總值來看,2007年,西部地區工業生產總值之和為18804.20億元。其中,四川、內蒙古和陜西位居西部地區前3位,分別占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的20.81%、14.59%和13.53%;三省總和占西部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48.93%。西藏、青海和寧夏位居西部地區的后3位,分別占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的0.15%、1.83%和2.02%;三省總和為752.36億元,占西部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4%。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西部地區內部省際間存在極大差距。大致而言,四川、內蒙古等省區發展相對較快,而西藏、寧夏等省區發展相對較慢。
三、特點:不平衡、多樣性與復雜性
從上面四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不僅四大區域之間存在明顯的發展差距,而且各地區內部省際之間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從而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首先,就其多樣性而言,一方面,從地區之間的發展看,四大區域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尤為明顯,而且這種差距仍然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從地區內部的發展看,各地區內部省際間經濟發展也不同步,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各個省、自治區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這種差距表現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指標上。正因如此,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多樣性特征。
其次,就復雜性而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表現出以下狀態:一是從整體上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在GDP、人均GDP、工業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并且這種差距在短期內不會消失,預示著發展差距存在的長期性。二是就局部而言,西部地區一些省區,在某些經濟發展指標方面明顯高于東部地區的一些省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各地區內省際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以西部地區12省、自治區為例,這一態勢極為明顯。西部地區12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一些省區在經濟發展某些方面明顯高于地區內其他省區、甚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而在其他方面又低于地區內其他省區水平。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