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1912)所言企業家是社會進步和創新的主體力量,市場繁榮和經濟的增長,無一不與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快速增長息息相關,企業家隊伍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從理論上探討企業家的成長,可以幫助推動企業家經濟的發展。基于此,企業家的成長歷程、成長的影響因素吸引了眾多學者的視線,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內容。本文沒有采用傳統的以各流派為線索來進行文獻綜述,而是從企業家的內涵與外延入手,立足企業家個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將其成長影響因素進行歸類,主要從三方面展開:1.企業家個體因素;2.外部環境因素;3.內外部因素的互動,對學術界諸理論進行梳理的同時,分析當前企業家成長研究在方法和內容的最新趨勢。
二、企業家、亞企業家的內涵
“企業家”一詞最早出現在16世紀法語中,后由經濟學家薩伊(1830)最早賦予了企業家經理人角色。經濟學家科斯納將企業家界定為能夠發現機會、捕捉到機會并創造利潤的人,他們從現實經濟普遍存在不均衡現象的前提出發,憑借自己的創造力、洞察力和領導力,去發現和消除市場的不均衡,造就交易和效用。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擔風險、有目的地尋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變化,并把變化作為可供開發利用機會的人。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是熊彼特(1911)提出的企業家創新職能,他認為在現實經濟中市場是不完全的,不確定的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利潤機會,激勵著企業家的創新,不斷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成長的重要動力。
我國經濟學家汪丁丁認為企業家是具有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合作精神的人。歷以寧把企業家看成是一種素質而非職業,企業家應具備三個素質,即有眼光、有膽量、有組織能力。丁棟虹通過對企業家成長模式的研究,提出企業家異質性人力資本概念,認為凡是在某個特定歷史階段中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生產力形態的人力資本為異質性人力資本;反之,則是同質性人力資本,這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探討企業家的視角。
亞企業家作為企業家概念的外延,其含義是指擁有部分或全部企業家素質能力,但沒有被社會認可為企業家的企業經營管理者;也可以定義為,是擁有部分或全部企業家素質能力而仍處于企業家潛能階段的企業經營管理者。亞企業家群體主要構成包括:一些大中型企業的董事長、CEO或二級企業的副職;擁有一定企業家素質能力,但其素質能力沒有被社會認可的中小企業主;分布于企業經營各層次的經理人員,擔任“雇主”的助手,管理是他們的主要職責。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來論述了企業家人才內涵,他們都有著內在的、一般的規定性,即企業家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經營企業為自己的職業,通過自身的人力資本,對企業生產性活動和交易性活動的綜合協調和不斷的判斷性決策和創新活動,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效結合。
三、企業家生成途徑
羅朝陽(2008)認為人力資本具有“背景依賴性”、“專用性”等特征,在動態環境條件下,企業家個體并不一定一直擁有企業家人力資本,擁有其它類型人力資本的個體也有可能通過轉換而擁有企業家人力資本。企業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旦他不再執行企業家的職能時,他就不再具有企業家的特質,也就不再是企業家了。
企業家形成的動態性,導致其生成途徑的有多樣性,總體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經營管理型,從企業基層逐步積累知識和能力,最終走向企業的最高層;二是自主創業型,從經營小企業開始,逐步使企業成長壯大,最后成為出色的企業家。孫學敏(2007)從區域孵化、培育的角度,將企業家群體生成方式概括為四類:大企業孵化與分化式;孵化器孵化式;城鎮、城市孵化式;產業或產業集群依托方式。而對于企望成為企業家的亞企業家群體來說,其企業家成長路徑可分為自主創業型和非自主創業型。根據起步條件的不同,自主創業又可分為貨幣資本型、知識技術型和風險極化型,其中以知識技術型和風險極化型成長路徑為主;非自主創業為經營管理型。
張惠忠、陳才庚等(2000)將民營企業家的生成途徑歸納為四類:資本積累型、承包人轉化型、改制型和職業型。若從企業家成長背景來區分的話,可分為來自政府官員的企業家、來自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企業家、來自商人的企業家等等。張莉(2004)將我國企業家按經濟發展狀況分為四代,分別是官僚型企業家、創業型企業家、專家型企業家、經理型企業家。由于個體因素、成長背景、經營環境的差異,導致了企業家們不同的生成途徑、成長方式。對企業家成長模式的劃分,有助于更加全面、具體地認識企業家的成長。
四、企業家成長影響因素分析
(一)影響企業家成長的個體因素
在個體特征方面, McClelland通過對企業家素質的研究,發現成功素質包括高的成就動機,能夠勇于接受挑戰,創新、強調個人貢獻。成就動機強的人,抱負水平就高,其需求層次也較高。熊彼特認為創新尤其是創造性的破壞,是企業家精神的主要內容。我國學者高希均(2000)認為企業家精神即“具創意、有膽識、敢投資、擔風險”四個特質;汪丁丁(2000)把企業家精神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熊彼特所說的“創新精神”、韋伯所說的“敬業精神”、諾斯提出的“合作精神”。實證研究中,考察和引用較多的企業家素質有個體的成就需求、風險承擔傾向、模糊的忍耐力、內控點、逆境堅韌度、創新性等。
在能力特征方面,馬歇爾認為企業家是介于市場與組織之間的中間人,具備通過對不確定環境的敏銳觀察,能挖掘出具有市場價值的機會、獲取資源,并構建組織的能力。卡森(1982)提出成功的企業家應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熟悉市場運作知識、技術訣竅以及營銷技巧、管理技能,同時還應具有合作能力;奈特根據不確定性和企業家精神來論述企業家應該具備的三種能力:洞察他人能力的能力、讓別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的能力、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郝苗苗(2006)從異質型人力資本的視角,指出企業家持續性的學習能力是企業家成長成為可能的唯一希望。
在綜合各位學者思想的基礎上,戴玲(2005)把企業家人力資本劃分為兩個基本的方面:一是知識性人力資本,由企業家所擁有的專業系統的知識和技能所構成;二是精神性人力資本,是由企業家的精神理念、價值觀、行為習慣等非知識性因素所構成。王安全等(2002)將有關影響企業家成長的個體因素提煉為五大個體特征和三大能力特征,分別是:自我效能、獨立性、成就動機、冒險性以及善于從失敗中學習;對不確定性環境的承受能力、捕捉機會的能力以及多學科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能力、跨職能部門的工作能力。
(二)影響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因素
姚水洪(2004)指出企業家的生成和成長是一系列社會選擇的結果,這種鍛煉、培育成熟企業家的裝置稱之為“企業家成長生態系統”。鑒于我們面對的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的特殊環境,具有經濟和政治的雙重目標,這就需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等多視角來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將從企業外部環境、企業內部環境兩方面展開。
1.企業外部環境
趙文紅等(2000)認為一個人是否愿意或能夠從事企業家活動,與個人成長環境、社會對從事企業家活動的態度以及社會經濟是否給予從事企業家活動的機會等有關系。鄭海航(2003)在考察中國企業家成長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企業家成長的宏觀環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體制,同時指出宏觀環境是決定企業家成長快慢和企業家成熟與否的關鍵。姚水洪(2004)認為,在中國企業家成長的社會環境包括:制度體制環境、識別選擇環境(選擇機制、評價機制和企業家市場)、法律運行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政治因素方面,政府作為創建創業型社會重要載體,可以通過建設創業基礎設施(如創業園區、創業基金等)、稅收和教育培訓機構等手段,鼓勵和開發企業家資源。Mark A.Dutz (2000)發現,政策在兩個方面對促進企業家成長非常重要:一是通過保護商業自由、財產權和合同等方面的相關規定,減少企業將資源應用于無生產力的活動(如賄賂、尋租等),使企業將重點更多地放在維持由生產和創新帶來的回報上;二是通過更積極的供應商方面的競爭政策,強調獲取基本商務服務和其他所需的本地輸入的方式和獲取很多其他商業基礎設施,降低壟斷和閉塞的影響,為平民企業創新開發機遇。Pao-Long Chang和Hsin-Yu Shih(2004)發現兩個政府在政策的規劃,企業研發、融資,推進人力資源的發展、技術銜接,促進科技創業方面具有相似性,推動了企業家創業。可見,政府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家創業的積極性以及企業家經營的成敗。
經濟因素方面,Lohmann(1998)將企業可獲得資源分為可見資源、不可見資源和生態資源三種形式。可見資源包括工廠、設備、技術等,不可見資源包括企業家的經驗和洞察力等,而生態理論則包括資本、有經驗勞動力的可獲得性和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企業可獲得資源的外界經濟環境是企業家成功的首要因素。Highfield和Smiley(1987)的研究證實了一些宏觀經濟要素,如經濟增長率的降低、失業率增加等,會使得創辦企業的數量增加。Abetti(1992)認為某一地區的技術專家能力、人力資源可獲得性、支持性服務的狀況、獲得管理資源的網絡狀況、企業的融資渠道和具有優秀執行能力的管理人員都會影響一個地區企業家的發展狀況。Bruno和Tyebjee(1982)認為影響企業家成長的區域因素有:風險資本可用性、有經驗的創業者存在、技能嫻熟的勞動力、供應商的可接近性、消費者和新市場的可接近性、政府的干預、周邊的大學及土地和設施的可用性、交通的便利性、人們的創業態度和支持服務的可用性、人們的生活水平。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會影響企業家的成長,另一方面企業家資源的多寡又會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增長。
文化因素方面,霍夫斯蒂德提出文化五個維度,即權利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剛性取向與柔性取向和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林新奇( 2007)指出企業家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群體,所以他們成長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企業家成長與文化環境之間,不是一種單向的、被動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Kan-ichiro Suzuki(2002)發現美國的企業家精神主要來自于教育的培訓,而日本的企業家精神主要來自于家庭或團隊集體精神的熏陶,中國企業家精神來源于家族意識的根深蒂固,在經營管理中易任人唯親。何涌(1994)認為,孔孟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企業家經營的行為及成長模式。可見,文化對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將產生重要影響。
2.企業內部因素
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包括企業環境和社會環境,除了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影響外,還受企業環境的影響,企業作為企業家活動的舞臺,其成長離不開企業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企業家是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培育和形成核心能力的活的靈魂;而企業戰略只有與企業家精神相融合,才能成為整個組織戰略實施的核心推動力。所以,企業戰略、企業核心能力和企業家三者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三)內外部因素的互動
1.關系網絡
關系網絡視角下的企業家成長就是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根據需要不斷地從其所在的各種關系網絡中獲取情感、信息、資金等支持,使其偏好、預期和約束條件發生改變,從而采取行動的過程。馬克斯·韋伯認為,人類行為由利益和社會關系兩個因素組成,社會關系來源于個人的主觀認同,這種主觀認同包括血緣、地緣、業緣、共同特征等因素。姚水洪(2004)將企業家的生成和成長看成是一系列社會選擇的結果,這種鍛煉、培育成熟企業家的裝置稱之為“企業家成長生態系統”,它由以下幾組關系構成:企業家與社會網絡的關系;企業家與政府和機構的關系;企業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企業家與社會文化的關系。薛瀾、陶海清(2004)在研究企業家社會網絡時發現,在產業集群出現階段,企業家的社會網絡主要由局限于狹隘區域的強聯系所組成;在產業集群的成長階段,企業家的社會網絡主要由跨區域的弱關系所組成;在產業集群的成熟階段,企業家的社會網絡主要由地理范圍更廣的強關系所組成。
2.企業家機會
機會學派認為企業家機會是由環境和市場的變化引起的,但機會的識別與利用則與個體特性有關。其代表人物柯茲納認為企業家機會不是一般的存量資源,它出現在經濟活動過程中,是企業家過去活動的結果。企業家機會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有存在于產品市場的機會,也有存在于要素市場的及新技術市場中的機會。李垣(2004)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將企業家活動量在國家間以及同一國家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歸因于不同制度和經濟特性,因而,企業家機會的產生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受政府政策、制度、地區發展狀況及相關政策共同影響的。趙文紅等(2000)建立了企業家成長環境的機會、動機和能力分析框架,同時發現個體是否愿意或能夠從事企業家活動,與是否存在機會有很大關系。企業家機會的產生受環境的變化、市場的不協調、信息的滯后以及市場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企業家機會的識別取決于企業家自身的特定知識、企業家信息獲取和企業家對機會的評價;而企業家機會的開發則取決于機會的特性、個體的差異、企業家開發模式的選擇,所以,企業家機會具有個人和地域的雙重特性。
五、未來研究的展望和建議
研究企業家的成長問題,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具有基礎性的學術和應用價值。企業家成長是一個內外部機制協同作用以及蹂合地域特色的綜合企業家行為。從上文可以看出,對企業家成長的研究要么聚焦于企業家個體因素,要么聚焦于環境因素,維度較為單一,而企業家成長卻是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需要將各維度整合起來進行系統分析。對企業家成長影響因素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只做定性描述,在今后的研究中,專家們可以考慮將企業家成長的動態過程進行量化研究,針對特定的企業家群體,進行實證研究。
企業家人才隊伍包括企業家和亞企業家。亞企業家能力素質介于一般勞動者與企業家之間,分布于企業經營管理各個層次的經理人員或中小企業主,數量遠多于企業家,若將亞企業家納入企業家人才成長研究,有助于擴充企業家人才隊伍。
在促進企業家成長的對策方面,從政府的角度,劉功(2000)認為企業家市場是企業家成長機制的核心,要組建宏大的職業企業家隊伍,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企業家市場選擇機制;從企業自身角度,陳愛吾(2005)認為企業家成長需要健全企業家選拔和招聘機制、使用和考核機制、激勵和約束機制、培訓機制及企業家流動五種機制;尚會永(2009)提出了促進企業家成長的三條建議:制度層,提高企業家成長的制度適應性和彈性;操作層,政府提升市場的廣度、深度和活力;文化層,倡導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考慮到企業家成長的漫長過程及成長路徑的差異,根據不同成長路徑來具體研究企業家成長對策。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