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宏觀經濟總體在平穩中發展,增速繼續在較高位上運行;物價過快上漲勢頭開始得以遏制;發展方式繼續朝著預期方向轉變;富民進程加速推進。總體看,全區經濟在達到萬億元大關后,經濟的穩定性、自主增長性、市場化程度都有明顯提高,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一、2011年全區經濟運行情況
(一)總體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2011年,受世界經濟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國經濟總體逐步經歷了一個穩中有落的過程,而我區經濟的走勢則是一條“反微笑曲線”,即經歷了由低到高再逐步回落的過程,一季度全區GDP增速是13.7%,上半年沖高到了15%,前三季度再平緩折回到14.8%,全年為14.3%。2011年全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全區生產總值增長圓滿完成13%的目標任務,初步核算,總量達14246.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較2010年15%的增速回落0.7個百分點。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304.91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092.07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3億元,增長11%。
(二)三次產業全面推進
1.農業生產形勢良好,牧業生產保持平穩
由于今年天氣的風調雨順,加之政策等因素的引導和刺激,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高漲,今年糧食獲得了大豐收,是我區歷史上糧食最高產的一年。2011年,全區糧食總播種面積556.15萬公頃,糧食單產達到了4319.8公斤/公頃,總產量達到了477.5億斤,居全國各省區市的第11位,離排名第10的湖北省僅有1萬噸的差距,比2010年增產45.9億斤,增長10.6%。農業種植結構繼續優化,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得到大力推廣,農業正向精細化、規模化、效益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畜牧業穩步發展,但有喜有憂。牧草產量、牧民收入等實現了穩定增長,但肉類產量有所減少。據自治區農牧業廳監測,2011年全區草原植被總體長勢屬偏好年份。全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38.01%,平均高度24.88厘米,均高于2010年。全區天然草原牧草生長高峰期平均干草單產為48.72公斤/畝,總產量5480.88萬噸;與2010年相比,平均干草單產提高5.17公斤/畝,總產量增加582.05萬噸干草。2011年,全區豬肉產量71.34萬噸,減少0.7%;牛肉、羊肉和禽肉產量分別為49.73萬噸、87.24萬噸和20.95萬噸,分別同比與上年持平、下降2.2%、增長6.1%。禽蛋和牛奶產量分別為52.52萬噸和908.2萬噸,分別增長4.2%和0.3%。
2.工業生產增長平穩、結構優化、效益提高
2011年,工業生產增長趨勢與GDP類似,先后經過了先低后提速再回落的小幅波動過程。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5.1個百分點。特點有:第一,工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表現為高端制造業表現搶眼,增長普遍較快。專用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50.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同比增長47.5%)等高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均保持在40%以上。第二,從產量看,受需求拉動及價格高企影響,原煤產量跨上9億噸臺階,達9.79億噸,同比增長25.1%;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鐵合金等高耗能產品產量的大幅反彈,12月份鐵合金產量同比增長3倍。第三,從銷售看,塑料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產品銷勢較好,同比增速保持在60%以上;全區工業產銷率為97.91%,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第四,經濟效益較好,企業利潤增長較快。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504.9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4%。其中,輕工業實現利潤145.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1%,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3.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7.8%;重工業實現利潤1359.92億元,同比增長42.6%,拉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38.2個百分點,貢獻率達92.2%。
3.第三產業穩步發展,房地產和金融業貢獻突出
從2011年四個季度看,全區第三產業增長基本保持平穩,一季度、上半年、1-9月份和全年分別同比增長了12.1%、11.2%、11%和11%。從幾個代表性的行業看,房地產業方面,在全區保障房建設全面開工的同時,房地產投資增長不斷回落。2011年,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650.02億元,同比增長47.3%。商品房銷售增長回落明顯,呈“趨冷”跡象。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3620.1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9.9%;商品房銷售額達1360.82億元,同比增長27.8%。全區金融形勢總體平穩。12月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達12063.72億元,全年增加1768.8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9727.7億元,全年增加1866.1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3.6%。不良貸款率由2003年末的12.57%持續下降到目前的2.05%,為歷史最好水平。
(三)三大需求取得了新突破
1.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新突破
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新的突破,總額超越了萬億元,但增速穩中有落。2011年,全區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10787.9億元,比上年增長21.5%,與全國平均增速的差距達到2.3個百分點。從行業看,制造業是投資第一大行業,顯示了全區制造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制造業完成投資2833.82億元,占總投資額的四分之一多(26.3%),同比增長44.8%。從項目個數看,本年施工、新開工、投產項目均超萬個,施工項目數15345個,同比增長19.8%;新開工項目數12410個,同比增長22.7%;投產項目數11535個,同比增長23.4%。
2.內需增長較為穩定,物價開始趨穩
內需市場呈平穩增長勢頭。2011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93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439.92億元,增長17.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96.69億元,同比增長18.3%,高于城鎮市場增速0.4個百分點。
在國家及自治區堅持不懈的調控努力下,全區物價較快上漲勢頭基本得到遏制,開始趨穩,但同時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2010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達5.6%,高于全國平均漲幅0.2個百分點,漲幅雖呈逐步趨穩,但勢頭仍需鞏固,壓力依然存在。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13.7%,居住類價格上漲4.7%,也呈回調走勢;其余六大類商品或服務累計同比價格均為小幅上漲或持平。
3.對外貿易取得歷史性突破
對外貿易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首超百億美元關口。2011年,全區海關進出口總值達119.3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6.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46.87億美元,增長40.6%;進口總值72.52億美元,增長38.2%;貿易逆差25.65億美元。在主要貿易伙伴中,全區與蒙古的貿易增勢較猛,總額直逼第一大貿易伙伴俄羅斯,貿易總值為28.45億美元,略低于與俄羅斯的貿易總值0.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8.3%。分盟市看,貿易總值在20億美元以上的盟市有包頭市、滿洲里市和呼和浩特市,分別為27.69、24.95、20.25億美元。從進口商品類別看,全年進口值超過10億美元的商品有煤、原木和鐵礦砂,分別達14.68、11.2、10.62億美元。
(四)“三大”收入進一步提高
1.財政收入總量實現了新突破,支出更趨合理
財政收入總量實現了新突破,且超額完成了年度預算任務。2011年,全區地方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完成2264.06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2.2%,比2010年增加525.9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358.93億元,完成年度預算的116.5%,比上年增長27%。分區域看,盟市財政收入構建新格局,呼包鄂繼續領跑,鄂爾多斯市拉動作用明顯,地方財政總收入接近800億元,達到796.47億元,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地方財政總收入雙雙接近300億元,分別達到285.22億元和295.5億元;東部五盟市財政收入邁向均衡,呼倫貝爾市成為繼通遼市、赤峰市后地方財政總收入又一個站上100億元臺階的盟市,達到114.37億元,錫林郭勒盟財政總收入也接近百億,為96.43億元。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和準格爾旗財政總收入跨上200億元臺階,分別達到223.7億元和220.1億元,其中,東勝區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0.8億元,成為自治區首個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的旗縣(市區);全區101個旗縣(市區)中,地方財政總收入超過10億元的旗縣達到45個,較2010年增加6個。從支出看,全區各級財政部門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富民強區”的總體要求,著力保障各項重點支出。2011年,全區地方財政支出額近3000億元,達29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重點民生事業支出10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7億元,增長28.9%;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5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8億元,增長30.7%,人均補貼標準分別比上年增長13%和18%,調增企業職工養老金月人均22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全區“一卡通”發放財政補貼資金181億元,涉及39類170項補貼,使436萬戶城鄉居民受益。
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雙雙加快,富民目標取得新進展
在政府對居民“增收、減稅、補貼、讓利于民”的政策作用下,全區居民收入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增加。2011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突破兩萬元,增長15.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2個百分點,高于2010年增速3.6個百分點,高于同期GDP增速1個百分點。由于糧食獲得了大豐收,全區農牧民收入也實現了較快增加。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6642元,增長20.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超2010年增速8.1個百分點,是近些年增速最高的一年。
3.民生改善取得了新成績
去年以來,自治區在“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指導下,繼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服務民生,自治區政府承諾的“為群眾辦實事和實施民生工程工作”正在穩步推進,群眾能感受到的民生實惠日益增多。就業工作扎實推進,預計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據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截至目前,全區累計10萬多名應往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在保障房建設方面,截至2011年底,全區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開工48.02萬套(戶),超建設任務約3.52萬套,累計完工和基本完工近26萬套,圓滿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保障房開工建設任務,切實保證了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贏得了民心與好評。
二、全年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取得良好發展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存在的問題,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未雨綢繆,沉著應對。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問題:
(一)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
這個全國存在的共性問題,在我區表現得也同樣明顯。首先,從全年全區經濟發展的走勢看,到了四季度后,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紛紛放緩,經濟增長的下行跡象日趨明顯,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給明年全區經濟“穩增長”帶來了較大壓力。從物價上漲形勢看,2011年前三季度,全區物價上漲幅度逐步攀升,直到前10個月居民消費價格達到了5.8%的高位,四季度后才逐月回落,并在11月扭轉了累計不斷上漲的勢頭,標志著物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以遏制。但要看到,這種漲幅的趨穩更多是政策因素所起的效果,而政府采取的調控措施很多是應急性和臨時性的,不可長期實施,市場上一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沖動依然強烈,因此,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如何規避、平衡、協調好上述兩種壓力并存的局面,是明年全區宏觀經濟調控面臨的重大考驗。
(二)節能減排形勢嚴峻
目前,雖然還未核算出全年的能耗下降率,但初步預估,全區節能減排完成情況較為不理想。經濟增長下滑給單位GDP能耗的分母做大形成了影響,加之去年四季度全區各地為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采取了一些臨時性的節能措施,使得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無形中助推了今年的同比增速等。總之,從目前數據看,全區節能目標任務的完成面臨重大考驗。此外,減排形勢也不容樂觀。
(三)第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今年全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國家已明確,房地產的調控措施不動搖,導致今年全區的商品房成交量增長可能有大幅下滑甚至是負增長。在金融業領域,我區比較發達的民間信貸資金也需要加強監管,合理引導,切實防范風險。此外,交通運輸的瓶頸也影響著全區鐵路和公路周轉量的增速。文化產業依舊挖掘、發展不足,創新能力較弱。上述這些均會影響到第三產業的較快增長。
三、對2012年全區經濟發展的基本展望
2011年,全區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實現了良好開局,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不斷趨于完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展望2012年,將是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九次黨代會精神的第一年,同時也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極其重要的一年。我們判斷,雖然2012年全區經濟面對的外部環境將更趨復雜,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難度越來越大,通脹壓力仍將存在,結構調整時不我待,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對外開放不確定性大增等。盡管如此,我們必須看到,壓力就是動力,危中有機,倒逼可以轉變為出路,依托著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有力調控、依托著我區多年來形成的資源優勢、發展經驗、正確思路和廣大干部群眾的良好精神狀態,全區經濟繼續實現平穩較快的發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GDP增長保持13%左右,物價上漲控制在4%左右,即“13+4”組合仍是有希望完成的。
四、對做好2012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建議
做好2012年的經濟工作,我們建議要做到“三個堅持”、“三個加強”和“三個打造”: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研判,制定出符合我區發展實際的合理可行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2012年全區經濟發展形勢將更趨復雜,要認真研判,科學測定,統籌考慮,綜合分析,根據全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制定出符合我區發展實際的2012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任務,要體現出中央“穩中求進”的主基調,經濟既要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又要給轉方式、控物價、保民生留出余地,做到四者的協調統一。
(二)要堅持調結構和穩增長并重的發展思路不動搖
大量事實證明,調結構和穩發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零和的。我們完全可以使調結構和穩增長互為促進、同步推進,在發展中實現轉變,通過轉變來推動更高質量地發展。經過新世紀以來十年的較快發展,我們取得了明顯成績,發展水平躍上了大臺階,但作為西部、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我區的經濟總量、規模、層次和發達省市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依然是我區經濟的長期任務。同時,在發展中我們也暴露出種種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加快調整結構、改變方式,改革的辦法來解決,調結構也應是需要重點抓的任務,耽誤不得。前三季度,我區投資、消費、外貿拉動經濟增長動力充沛,三次產業均得到了較好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同時,全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也在提速,非資源型產業加快發展,區域間的生產力布局更為合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科技和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加大等。上述成績的取得體現了調結構和穩增長并重的發展思路,是符合我區實際的,是正確有效的,應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三)要堅持民生優先,努力改善民生的方向不動搖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的,發展成果應由人民共享的。針對當前我區民生領域存在的一些薄弱現狀,要堅持好改善和提高的工作決心和工作舉措。首先,就業工作要常抓不懈。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民生之難,保障勞動者實現充分就業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一些特殊群體的就業需求,政府部門要千方百計提供好就業指導服務。其次,社會保障工作要加快推進。社會保障要盡快實現全覆蓋,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訂出時間表,爭取早日使基本的社會保障覆蓋到全區每一位群眾身上,在部分領域可以向國家積極爭取試點,盡量走在全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前列,在廣覆蓋的同時,根據全區物價的漲幅變化,還應在提標準方面采取更加務實的政策措施。最后,要堅持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的發展進步。包括加快推進文化建設、教育發展、醫療衛生改革、科技創新普及、體育健身的普及發展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將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極大的實惠和便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群眾的幸福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民生之要。
(四)要加強對重點工業企業及工業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
要加強跟蹤工業生產態勢的變化,狠抓重點行業和大中型企業生產和調度,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高端產業聚集區,培育新的增長點。切實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當前,尤其要關注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要積極爭取國有銀行在內蒙古地區擴大信貸規模。要盡快研究出臺吸引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先進加工制造業在我區落地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強對內對外開放步伐,積極與其它省區市對接各項合作發展事宜,實現共同發展和互利雙贏。同時,要在嚴守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加快工業企業項目的審批、環評等手續,促使工業投資項目盡快上馬,盡快開工,盡快投產。結合我區的優勢和實際,探索我區工業再形成一到兩個優勢特色產業,以培育我區工業新的增長點,增強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五)要加強節能減排任務的貫徹落實,工作思路和舉措要盡早謀劃、實施
2012年的節能減排工作要早謀劃、早部署、早動手,勤監測、勤督促、勤管理。相關部門要加強跟蹤監測,研究出臺更有力可行的措施,爭取早日把節能任務逐層分解下去,嚴格責任追究制度。當前,要繼續把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作為重點,統籌推進建筑、交通、社會公共等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要應用先進技術手段,強化工程性治理措施,切實抓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通過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我區的產業發展逐步走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之路。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統籌推進,特別是要借助市場機制,有效運用價格、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推動節能減排的深入開展。要切實抓好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情況的監督檢查和動態監測,對節能減排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
(六)要加強全區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和“短板”
2012年,要針對全區經濟運行中的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有重點地進行改進和提高。首先,第三產業中的傳統產業如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等要使其保持穩定的發展,破除一些制約這些產業穩步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確保其對第三產業發展起到穩定和支撐的作用。其次,第三產業中的新型產業或朝陽產業如文化產業、旅游業、信息產業、金融業、社會服務業等要實現加快發展,要盡快制定出臺支持這些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對這些產業土地、資金、人才的支持力度,爭取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帶動全區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最后,對第一產業的扶持力度要不斷加大。由于第一產業在經濟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且其本身具有弱質性,因此,對第一產業的扶持要不斷加強。要持續提高全區農牧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政府投資要向農牧業傾斜,提高全區農牧業的水利設施建設及種植養殖的機械化、現代化、規模化水平,增強農牧業的防災減災、自我發展能力,保障全區糧食產量的穩定供給和基本農田不減少,激發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確保農牧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和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此外,我們對內蒙古未來的發展提出“三個打造”的初步構想:
一是打造“金融內蒙古”的基本構想。金融決定著經濟發展。資本不足嚴重制約著內蒙古經濟發展。我們建議利用推進呼包鄂一體化發展的機遇,以包頭市為中心,以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為兩翼,把呼包鄂打造成中國西部金融中心。一方面,大力在呼包鄂地區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內蒙古區域性商業銀行建設。提高內蒙古上市公司的影響力,拓展內蒙古融資渠道,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提供充足資本。
二是打造“資源內蒙古”的基本構想。內蒙古是資源富集和產出大區,卻長期缺乏資源定價話語權。我們建議建立內蒙古稀土、煤炭、能源化工等現貨、期貨交易中心,加強我們在國際國內資源方面的影響力。
三是打造“民生內蒙古”的基本構想。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內蒙古建設得更加繁榮富裕,更加和諧美好。繁榮富裕、和諧美好只有體現在民生上才是真正的繁榮富裕、和諧美好。我們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繼續加大對民生的關注度,加大消費性投資力度,強化民生工程質量和可持續性,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使之與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讓人民群眾真正體會到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