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蒙古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現狀
(一)內蒙古經濟發展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經6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及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增速明顯加快。2000-2009年,連續8年經濟增速全國第一,其中“十一五”年均增速17.6%,超過規劃目標4.6個百分點。
2.經濟總量不斷做大。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總量由全國的后列進入中列,在全國的地位明顯提高。集中體現在突破了“兩個萬億”和“兩個千億”大關。地區生產總值、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突破萬億元。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1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高于全國平均增速4.6個百分點,居全國15位。2010全區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738.1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29.4%。 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70億元。 全區101個旗縣(市區)中,地方財政總收入超過100億的達到3個,超10億元的達39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0278.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9萬元。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突破千億元,分別達到1070億元和1074億元。
3.經濟運行質量看好。進入新世紀后,內蒙古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經濟運行質量也明顯提高,表現在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作為政府增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手段之一的地方財政總收入2010年達到1738.1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70億元,總量居全國第16位,同比增長32.1%,增速居全國第4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6個百分點,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排第2位。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700元,居全國第8位。
企業利潤保持大幅度增長。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74.26億元,比2002年增長16.2倍,年均增長76.7%,快于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以上。其中,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 64.2%。
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37元提高到2010年的17698元,年均增長1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2989元提高到2010年的5530元,年均增長10%。
4.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近幾年來,內蒙古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在伴隨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基礎上實現的。“十一五”以來內蒙古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5.1:45.4:39.5調整為2010年的8.5:55.2:36.3,總體上完成了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歷史性轉變。優勢特色產業得到鞏固和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迅速成長;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然而,自治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內蒙古自然資源相對富集的優勢遇到了重化工業化的機遇。2000年以來我國以重化工業化為特征的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導致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急劇增長,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凸顯,由此進入了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的軌道。但是,內蒙古經濟發展較快而發展不足,發展的質量效益并不高。盡管GDP增長很快,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增長緩慢,至今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總體上判斷,內蒙古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尤其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我們本已十分脆弱的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內蒙古生態環境現狀
1.草原退化。2010年,內蒙古草原總面積為11.38億畝,可利用草原面積為9.57億畝,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300萬畝和1400萬畝,改變了上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草原面積持續減少的局面,但是草原退化、沙化和鹽漬化的面積仍達5億多畝。
2.土地沙化、荒漠化。根據全區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截至2009年底,全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為41.47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35.05%,分布于全區12個盟(市)的90個旗(縣、區、市);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61.77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52.2%,分布于全區12個盟(市)的79個旗(縣、市、區)。與2004年相比,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分別減少了4672平方公里和1253平方公里,但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觀。
3.水土流失。內蒙古自治區水土流失面積達2717萬公頃,占內蒙古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22.97%。赤峰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和通遼市較為嚴重。東部大興安嶺地區涵養水源的功能衰退,成為松遼流域的災害根源。地處黃河上游的29個旗縣水土流失嚴重,每年向黃河流入1.8億噸泥沙。
4.氣候干旱化。據自治區氣象局資料分析,6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氣候呈明顯干旱化特征。據統計,全區輕旱以上的干旱頻率為89.6%,中旱以上的干旱頻率為68.8%,大旱頻率為31.3%,即為十年九旱,接近五年四中旱,三年一大旱。尤其是近年來氣溫的升高,使干旱的危害加劇。
5.水資源嚴重短缺。內蒙古地區大部分河流年徑流量逐漸減少,大量的湖泊干枯或大幅度的水面面積萎縮,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水位逐年下降,工業化、城鎮化又使水環境壓力不斷加大。水資源總缺口目前已達10億立方米,未來10年,將達到30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狀況不斷加劇。
6.森林資源銳減,生態功能減弱。多年來,大興安嶺一直作為我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由于長期過度采伐,致使林區可采資源面臨枯竭,森林質量顯著下降。森林的防護和調節生態功能的減弱,使林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下降,加劇了干旱的發生,引發暴雨頻繁,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水增多,其生態屏障作用大為降低。
7.土壤肥力衰退,鹽堿化加重。內蒙古自治區長期實行廣種薄收,土壤次生鹽漬化日趨嚴重,約1/5耕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鹽漬化。鹽漬化總面積達32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77%,主要分布在灌溉區、河谷平原、山間盆地、丘間洼地以及高原上的湖泊盆地周圍。
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互動作用機理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環境問題主要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影響和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了,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保護環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面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
(一)經濟發展的環境影響機理
工業的特征決定了它對生態環境有巨大影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雖然未必是工業活動的必然結果,但二者確有內在聯系。在經濟起飛前的資本積累階段,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廢棄物產生量和排放量能被自然界所吸納和凈化。大工業發展后就不斷出現污染事件。隨著工業化加速和經濟騰飛,“三廢”產生量和排放量猛增,超過了自然吸納凈化能力,開始進入環境污染時代。后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增強,有了一定的財力物力,資源環境質量才開始改善,但又不可能恢復到自然環境的“原始”狀態。
隨著我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開始日漸突出。內蒙古連續8年經濟增長速度居全國之首,主要是得益于資源型產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而資源型企業和重化工業排放的“三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
這些都是與自治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污染物排放總量也逐年增加,從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機理
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很難在短期內使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再生功能、凈化功能、循環功能及承載功能呈繼續下降趨勢,這對我區的經濟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制約,這也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1.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直接造成對經濟的巨大破壞。由于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危害越來越大。
2.農牧業生產受災損失嚴重,產出下降。農牧業是我區大部分群眾賴以生存發展的基點和脫貧致富的根本,直接關系到我區經濟發展。而農牧業生產受到自然環境及其承載力的制約。我區自然條件較差,環境承載力相對低下,農牧業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加之因生態環境惡化而導致的干旱、霜凍、雪災、洪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農牧業生產發展不穩定現象加深,難以持續穩定發展。
3.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工業生產要素的供給。生態環境的惡化,使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材料的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品質下降,甚至難以為繼;同時水資源總量的銳減,也難以滿足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對水的需求,從而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的進步。
4.生態惡化與經濟發展滯后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生態環境惡化毀壞了大量農田、草場,而人為的擴大墾荒和超載放牧加劇了水土流失和草場退化,農田草場自然生產率下降,導致經濟發展困難重重,自我發展能力十分低下。由于自我發展能力低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以后無能力恢復治理。生態環境惡化與經濟發展滯后互為因果,相互強化,加大了累積效應,形成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滯后→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累積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了我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建議
可持續發展問題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主題。可持續發展要求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同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放棄傳統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努力建立起新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創造和諧的世界。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發揮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確定西部大開發12個重點省區之一,也是民族自治地區。我們要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為契機,利用好西部大開發等優惠政策,并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充分發揮陸路口岸的優勢。
(二)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
內蒙古的工業結構調整,要處理好改造提升傳統資源性產業和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系,一手抓資源性產業、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
同時,大力發展在國民經濟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品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以及工程設計等環保產業,立足科技進步,實現環保治理技術裝備的成套化、系統化、標準化、國產化,提高其經濟和環保效益。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在企業內部交換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態產業鏈,使得企業內部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約性經營和內涵性增長獲得效益。
(三)依靠法律手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內蒙古自治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法,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整頓、治理,必要的時候進行懲罰,或責令其停產。為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全面貫徹執行《草原法》、《固體廢氣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及相關法規制度。嚴厲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有效地制止了污染反彈的勢頭,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保證全區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四)重視教育,培養環保意識
為了保證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強調環境保護,但是由于人們環保意識較差,破壞環境的事情時有發生。充分的環保意識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要充分發揮教育的重要作用,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利用學校教育、公益廣告、社區宣傳、報紙、電視等手段宣傳環保知識,培養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
(作者單位:中共赤峰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