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浙江銀監局公布的數字,截至2011年末,全省小企業貸款(不含票據)余額14092.6億元,較年初增加2245.96億元,同比增長34.2%,超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0.3個百分點。小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42%,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小企業貸款余額和增量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這一統計口徑還不包括大量小微企業主通過個人經營性貸款獲得的經營資金貸款。
同時,自2011年三季度以來,溫州、臺州等地區頻現老板逃債跑路事件,中小企業經營現金流斷裂而導致企業一夜倒下、企業主人間蒸發的事件還在繼續上演,范圍也有向全省各主要區縣蔓延之勢。這其中,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安全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如何在遵循政策導向、推動業務發展的同時使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成為浙江這個民營經濟大省商業銀行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成因分析
對于銀行而言,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信貸風險本質上并無大的區別,中小企業信貸所隱含的風險,大企業信貸同樣也會面臨。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無論何種規模的企業,都面臨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理性地看,中小企業信貸的違約風險其實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一定比大企業大。違約行為依其行為主體的主觀作用分主動違約和被動違約,分析企業主動和被動違約的情形,由于中小企業責任主體明確,在與商業銀行信貸合作中常處于弱勢地位,且在銀行貸款時一般都追加了企業主個人無限連帶責任擔保,所以中小企業主動違約的概率一般小于大企業。但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被動違約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大企業。被動違約一般源于企業經營或投資項目的失敗。由于中小企業承受市場、政策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損失時,中小企業的風險—收益權衡模式發生了逆轉。在項目失敗或虧損情況下,中小企業違約的可能性明顯增大。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經濟增速放緩、貨幣政策緊縮的環境下,中小企業不良貸款增加快于大企業的原因。
從企業方面看,造成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企業盲目投資
在人力成本、資金成本不斷高漲、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稅負居高不下、用電緊張難以緩解等多重壓力下,傳統制造業企業缺乏擴大生產、技術升級的動能,企業多元經營或多元投資普遍。導致資產和負債同時劇增,一旦遇到銀根緊縮、資產行情下跌、財務成本高企,就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
2.市場弱勢地位
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的談判地位弱,當遇到經濟放緩的時期,在代工、承建大企業項目時,往往被拖欠貨款、工程款,大量的應收賬款給企業經營帶來的沉重的資金周轉負擔,也可能導致經營無法為繼。
3.企業制度不完善
多數中小企業是家族式管理,個人作用過分突出,自我約束差;企業缺乏現代管理制度,投機沖動強烈,不利于企業穩健發展。
從銀行方面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以下問題:
1.銀行對關聯企業的識別能力不足
企業實際控制人往往可以通過多家隱蔽關聯的企業多頭融資,導致銀行過度授信,而最終錯綜復雜的擔保關聯導致了風險的網狀蔓延。
2.銀行信息獲取手段有限,基本管理成本考慮,很難全面掌握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
由于中小企業財務不規范,報表失實、逃稅漏稅的情況普遍,企業知名度低,很難從公開渠道獲取可靠的企業信息,為銀行識別判斷企業風險帶來了困難;而中小企業信貸金額一般較小,銀行花大力氣核查企業信息又不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在銀行和企業間就出現了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3.銀行業業績指標的要求導致銀行信貸擴張沖動
而在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中,銀行往往可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從而一部分劣質中小企業通過高回報擠進了銀行融資的門檻。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控制途徑
信貸風險的控制不外乎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一是對信貸風險的識別;二是對風險的控制;三是風險的補償這三個方面。對于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來講,具體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風險識別能力
1.準確識別關聯企業,合理開展集團授信,防止過度授信
在浙江的民營企業中,非常普遍地存在著企業實際控制人掌控著表面無股權關系的多家企業,其中有部分從成立開始,就是為稅務安排和逃廢債而準備的。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必須從與企業交往中獲取真實的企業控制信息,合理開展集團授信,盡可能做到人控到位,嚴格準入,而不能因為表面合規而放任不管。
2.建立中小企業風險識別動態監控系統
利用一些風險識別模型對出現的經營及財務風險及時預警,利用機控手段,降低人力成本,排除人為因素,提高風險識別的及時性。
3.政府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應該更有作為
建立更為暢通的信息共享平臺,將企業的稅收情況、工資發放情況、水電費繳納情況、銀行貸款情況等統一登記管理,征信體系的建設最終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利于銀行風險管理、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和誠信建設。
(二)提高風險控制水平
1.創新中小企業信貸產品
可以通過貿易融資產品的封閉管理,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周轉的資金困難,又防止資金流向企業體外;可以創新擔保方式,比如運用動產質押、股權質押等不額外增加企業成本的擔保方式盤活企業資產,降低財務成本,也避免了互保的交叉違約風險。
2.利用好平臺,批量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
當前,各級政府都高度關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這為商業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好大平臺,批量支持中小企業。如通過政府、園區、大市場等,提高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效率,獲取更為可靠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平臺擔保等方式,實現中小企業的風險控制。
3.提高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從業人員的素質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處在向現代企業轉變的過程,各項風險管理制度正在建設,但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完善程度,人為因素的不確定性很難控制。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員工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其對風險具有更強的敏感性和反應能力;同時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道德教育,以防止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中道德風險而引發的信用風險。
(三)完善風險補償機制
1.提高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
中小企業信貸本身就是高風險的業務,盡管我國私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但仍然不過只有7年,面對私營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確定對其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同時在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進行責任認定時,對從事中小企業信貨業務的工作人員也要有適當的容忍度。在提高容忍度的同時,商業銀行要提高撥備來緩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
2.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補償機制
風險補償機制由政府出錢,銀行出力,企業受益,最終還是會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楊小蘋.促進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J].發展研究,2008(01).
[2]張承惠.浙江民間投資現狀及對策[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3(11).
作者簡介:錢芳(1976-),女,浙江武義人,經濟師,會計師,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吳山支行,研究方向: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