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政府債券,簡稱地方債,與中央政府債券相對應,是政府公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地方政府依據借貸原則,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為滿足地方經濟與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等公共支出需要,在承擔還本付息責任的基礎上,向社會公眾發行的債務憑證。
一、美日法發行方式比較
美國作為聯邦制國家,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最早、規模最大;日本、法國作為單一制國家,地方政府債券市場也都已相對成熟,文章介紹以上國家先進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監管方式,為我國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
(二)發行規模
隨著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地方政府發行越來越多的債券用以籌資。美國市政債券的發行規模較大,至2010年達到4304億美元;日本20世紀60年代后期,經濟增長減速,70年代又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經濟出現負增長。諸多的因素導致日本財政收支缺口迅速擴大。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增加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日益膨脹,已成為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較大的國家之一;目前,法國約60%-80%的地方政府存在對外舉債,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負債總額約占法國政府對外發行公債總額的10%-15%左右。
(三)監管方式
美國地方發行市政債要通過權威信用評級機構進行信用評級,舉債政府在地方公債發行前必須讓公眾知曉該地區的財政信息,并對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同時引進保險制度,加強債券的清償保障,提高債券的信用評級等級,擴大債券的交易能力;日本從2006年起,將嚴格的審批制轉變為協商制,即地方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可直接舉債,但由于優惠政策的存在,地方政府大多選擇經中央政府批準后再舉債。這一機制既給予地方政府舉債更多的選擇權,又通過中央政府的激勵約束,強化了地方政府的責任。最后由國家會計檢察院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組成的審計機構進行監督。法國則是中央政府的嚴格監控和管理,各級地方政府在銀行設有專門的資金賬戶,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需通過該資金賬戶進行,通過銀行進行間接的監管。為規范債務風險,法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均設立了專門的償債準備金。
二、國外經驗對我國自主發債發行制度的啟示
(一)發行方式
從發行主體來看,中央政府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一方面不能反映各地方的信用評級,也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資金缺口,中央代付利息使得地方政府容易滋生道德風險,將風險轉移到中央層面。發行主體應該根據各地方政府的綜合信用評級劃分發行主體的類別,確定不同的等級;從發行利率和發行方式來看,中央政府放權給地方政府,通過個人或機構的投資需求來確定地方政府的發行利率,這樣有利于利率的市場化。理論上根據地方債券的信用水平低于國債,高于企業債券,因此,發行利率應在國債利率和企業債券利率之間;從發行形式看,針對不同的債券,采取不同的發行方式:對綜合信用評級高的地方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采用公募招標的方式發行,并允許其在二級市場上流通;對綜合信用評級低的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采用由承銷實力雄厚、融資經驗豐富的證券公司組成承銷團,全額承銷包購的方式發行,可上市流通;各地方政府的部分公共事業債券可采用私募方式向社保機構、保險機構等特殊性質的金融機構銷售的方式來融資。
(二)發行規模、品種和期限
從發行規模來看,綜合信用級別不同的地方政府,所允許發行的地方債券規模也應該不同。經濟越發達、財力越雄厚的地區,其償債能力越強,綜合信用評級越高,獲得的發債額度越高,這就會導致“馬太效應”。可通過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來改善。我國目前的自行發債也應該借鑒這種方式,對發行主體進行信用評級;從債券品種及期限來看,在發行初始,可主要發行收入債券,暫不發行一般責任債券。考慮到收入債券作為一種為基礎設施等公用事業建設籌集資金的債券,透明度高,監管成本低。待我國地方政府債券試點成功,債券市場日漸成熟,可逐步放開一般責任債券的發行;從期限來說,一方面發行短期政府債券來調節資金的流動性,降低政府的利率風險。另一方面,考慮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時間長,應發行一定規模的長期債券。
(三)監管機制
我國的監管機制應該借鑒美國和法國的混合模式,我國目前處于自行發債的過渡階段,是為了地方自主發債做準備。我國也努力的探索發債的市場化道路,因此,從長遠來說,一方面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地方最終要自主承擔債券的償付本息的責任,因此,在發行前期通過權威評級機構進行信用評級,降低風險,大的資金實力雄厚的承銷團隊承銷。然后各級地方政府在銀行設有專門的資金賬戶,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需通過該資金賬戶進行,可以了解政府的財政收支,這樣可以通過銀行進行間接的監管。最后通過信用評級建立準備金制度,這樣可能會導致信用評級低的政府的準備金提取的比例大,使得本來資金緊張的地方政府資金進一步縮水,這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提供補助的方式彌補。
參考文獻
[1]周尚文.美國市政債券的發行機制及對我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啟示.湖北經濟學學報,2010.
[2]李永久,王玲.當前我國地方政府發行公債的必要性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09.
作者簡介:趙杰強(1987-),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