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現狀
(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奠定了人民幣國際化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伴隨著金融改革持續深化,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IPO融資規模達到1656.6億美元,同比增長105.1%。
(二)金融體制改革提供了體制保障
我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金融機構上市步伐不斷加快,金融監管體制不斷改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促使我國已經建立起現代化的銀行制度和一個比較發達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創造了有利的軟環境。
(三)人民幣匯率穩定及良好的國際清償能力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開始了穩步升值道路。2011年一季度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近3.05萬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保證了良好的國際清償能力,同時也是國家信譽的象征。
(四)強有力的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能力
我國中央銀行市場化調節能力不斷加強,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抵御和防范金融風險沖擊方面歷練了能力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金融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顯得相對滯后,限制了整體融資功能和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在一段時間內的審慎穩健行進特征。
(五)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穩步推進
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終遵循循序漸進式推進的原則,在人民幣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兌換上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當一國資本賬戶下實現貨幣自由兌換后,很容易引起大量資本流入導致國內經濟失衡,對本國金融市場造成嚴重影響。
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期(2010-2020年)
在這一階段,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各種要素條件仍處于積極培育階段,尤其是資本項目仍處在管制時期,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進程仍呈現小碎步緩慢前行特征。2020年末,我國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占比將上升至10%左右,人民幣將成為各國政府外匯儲備資產一籃子貨幣中的一員。從國際上貨幣可自由兌換的歷史經驗以及我國資本項目管制放松的現實進程來看,還需約10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發展期(2021-2030)
隨著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各種要素條件的完善,尤其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2020年左右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大幅加快。預計至2030年左右,人民幣將在全球范圍內成為被廣泛接受的國際貨幣,我國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占比將上升至30%,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占比攀升至5%。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成熟期(2031-2050年)
2031—2050年,我國綜合國力將繼續大幅提升,人民幣被國際社會接受的程度逐步提升,歐元甚至美元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屆時,預計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占比上升至50%,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的占比穩步攀升至20%。
三、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堅持的主要原則
(一)適應性原則
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過程與整體經濟實力、金融體系發達程度等相適應相匹配。
(二)主動性原則
強調市場自發演進和政府引導推動的有機結合,在尊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出臺適當的政策措施及制度安排,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三)漸次性原則
分步驟、分階段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參考文獻
[1] 潘理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J].華東經濟管理,2000(8).
[2] 虞群娥.論區域貨幣一體化與人民幣國際化[J].浙江社會科學,2002(4).
[3] 胡智,文啟湘.人民幣國際化模式探討[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5).
作者簡介:李文樂(1986-),男,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科員,研究方向:金融經濟。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