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增值稅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增值稅制度1954年產生于法國。當時在法國全國成功地推行之后,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逐步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的先進的增值稅,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風靡一時。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已有135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增值稅。1985年4月財政部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條例(草案)實施細則》,至此,我國增值稅稅制基本建立起來。此時的增值稅還不是西方國家盛行的真正意義上的增值稅,只是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當時經濟發展需要的“表面化的增值稅”。它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統收統支的分配格局,基本上適應了十年來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需要。但是,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現行增值稅法存在的問題
第一,生產型增值稅壓抑了社會及民間投資。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扣除外購固定資產的價款,不利于鼓勵投資、出口和流通,出口退稅也不徹底,但可以保證財政收入。第二,現行稅率設計不利于公平競爭。例如廣東市的一家年銷售收入在四千萬的企業,按定稅只有20萬,而在山東則要繳600多萬,根本不在同一競爭平臺。第三,增值稅抵扣政策在政策制定、日常征管、企業操作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農產品收購發票與廢舊物資普通發票在發票開具、稅款抵扣、稅務稽查等環節難以控管。所以現行政策及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實際,容易造成偷漏稅行為,又難以核查,造成增值稅的大量流失。第四,私營企業稅賦偏重,影響企業的發展。隨著中國加入WTO,私營企業已經成為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私營企業又正處于發展時期,如果這時候對它索求太多,就會影響企業發展規律的積極性。第五,超國民待遇誘發許多負面影響,內外資企業競爭環境不平等。長期對外資企業實行稅收超國民待遇,也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既導致了財政收入流失嚴重,又促使外商投資趨向輕型化。
三、增值稅轉型面臨的問題
(1)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現行的財力能否承受得住稅收收入減少的壓力。由于增值稅涉及面廣,對財政收入貢獻巨大,改革成本將是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阻礙。有關專家建議,為避免稅種轉型導致的財政收入明顯減少,改革可以采取逐步轉型的辦法。
(2)消費型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壓力加大,稅收收入流失的風險和壓力加大。增值稅推行的時間里,反映最為突出的是納稅人利用增值稅扣稅機制,通過偽造、虛開、違法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偷逃稅款的問題。近年又出現了企業主動放棄抵扣權偷稅的形式,手段隱蔽性強,難以核查,不僅造成增值稅的大量流失,也虛增了企業的成本,嚴重干擾了國家正常的稅收秩序。
(3)消費型增值稅對無形資產的抵扣問題如何處理。按現行的會計制度,外購無形資產以購買價進成本,自制無形資產以自制成本進入生產成本的原則抵扣,外購無形資產所對應的抵扣稅額要比自制無形資產所對應的稅額大,這就削弱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
四、完善我國增值稅改革的措施和建議
一是通過研討會、報刊雜志等多種途徑廣泛開展增值稅會計學術活動,進一步研討與國際慣例基本協調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增值稅改革發展思路。二是逐步減少稅收計劃的指令性,增強依法治稅的剛性。三是建立企業與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使企業在改革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發展。四是強化基礎管理,規范經營行為。五是統一內外資企業財稅優惠政策,加強涉外稅收管理。六是改善增值稅的運行基礎環境。
2006年被稱為稅制改革年,稅改的重心由總量轉向結構,分階段分稅種地推進改革。其中,增值稅改革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數據顯示,改革增值稅制度,在短期內可能會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稅收減少無疑是全面推行面臨的最大壓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后,投資會大幅度增加。因此,從中長期來看又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由于我國的稅收立法和執法都存在缺陷,致使國家稅收遠遠沒有實現“應收盡收”的目標,征收潛力還是很大。在增值稅的配套改革過程中,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總結和積累經驗,才能有助于幫助解決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維護好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更好的服務于國家建設。
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稅法的改革正朝著規范化的方向進行,實行先進的消費型增值稅是客觀必然的。總之,實行徹底的與國際統一的先進的“消費型增值稅”是我國稅制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趨勢。進一步加大稅收征管力度,相信我國增值稅改革會有一個法制化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注冊稅務師教材《稅法一》2002年版,中國稅務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3]大中華財稅網論文集
[4]奚友杰,卞毓生.關于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03(17).
作者簡介:金玉濤(1971-),女,山東濟南,山東省環境保護學校,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