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保險理財
提到理財,人們大多會認為是對自己的財產進行管理從而通過有效的投資使其增值,但卻忽略了一點:在追求財產增值的同時,應合理規避因一些意外事故或疾病給家庭或個人造成較大財務影響的事件,即財務管理的首要原則應為保證財產的安全。而這正是保險理財的獨到之處。
保險理財,是指通過購買保險對資金進行合理安排和規劃,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災難而帶來的財務困難,同時使資產獲得保值和增值。由此可以看出,保險理財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家庭或個人的財產安全,亦即保證在疾病或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下家庭或個人財產的平穩性,防止產生過大的賬務波動給家庭或者個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以此做到資產的保值;而近年來為順應市場的發展與客戶的需求,市場中出現了如投資連結險、萬能險、分紅型保險等具有投資功能的保險產品,這又使得在購買此類保險后資產能夠增值。
(一)豐富了產品結構
不僅僅是在銀行個人理財中增加保險服務者一項,保險理財本身就具有很多種選擇,如目前市場流行的投資型保險產品:分紅險、萬能險和投資連接險。還有正在崛起的非壽險投資型保險,不僅僅符合亞洲人還本的理念,更具有保障功能。
(二)擴大了銀行理財的適用群體
投資人在制定投資計劃時,需要在了解金融產品風險屬性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金融工具,設定理財目標,追求安全穩健的財務增長。談理財,不能只談收益。很多金融理財產品雖然收益很高,但風險也是成正比的,而理財的首要一點是財務安全,如果“財”都沒有了還怎么“理”?因此,學習“守財”、做好財務保障是投資者的必修課。從這個角度來說,“保險”作為理財工具,在理財中應扮演更多的角色。
保險理財是分層次進行的,從收入水平角度,對于低收入家庭或個人,最主要的是能夠保障正常的生活狀況,一般沒有閑置的資金進行投資,抗風險能力最弱。對于這部分群體而言,應在能夠承擔的情況下,購買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并且為家庭主要經濟支柱購買意外傷害險,使其在發生意外事故時能得到經濟上的補償,同時保證其他家庭成員生活上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
對于中收入者,在保證了日常生活開支的情況下,還會有少量的閑置資金作為應急資金以及投資資金,其承擔意外事故或疾病帶來的額外支出的能力較弱,更傾向于風險較低、收益較平穩的投資,這部分家庭或個人可以通過具有投資功能的保險理財產品進行理財,在能夠減少意外事故的沖擊之外,還可以得到較平穩并且可觀的投資收益。因此,保險理財產品更多的適用于中低收入家庭在保證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又能夠得到平穩的投資收益,為中低收入家庭或個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財工具。
對于高收入者而言,主要的理財目標是獲得資產的增值,其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更傾向于風險高、收益高的投資,高收入者無疑也需要保證財產的安全,只是其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會忽視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而只是將其投資收益與其他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作簡單比較就將其否定。
(三)保險理財是一種長期投資
保險理財產品同時也是一種長期投資,從建立家庭購買房產時建立的住房按揭貸款保險,到孩子出生時購買的子女教育保險,再到盛年時購買的醫療、養老保險等都是延續幾十年的險種,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險種。
二、銀行個人理財服務中保險理財的現狀及原因
雖然保險理財具有上述優點,但是實際中保險理財發展不足,尤其是銀行理財服務中,保險理財的地位相當薄弱,其原因如下:
(一)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關系不對稱
在簡單的銷售代理模式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關系是不對稱的;且保險公司之間“價格戰”比較嚴重,保險公司處于低利潤的處境
(二)銀行保險產品無法滿足個性化服務的需求
銀行保險產品種類多為以壽險產品,另外加上儲蓄分紅型或投資連結型,消費者缺乏選擇;同時,雖然銀行是我國居民最經常打交道的金融機構,在與客戶的經常聯系中,銀行可以利用更加詳細的資料庫為客戶提供更合適的產品。而實際情況是,各網點沒有理財專柜,銀行員工雖然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但對于保險專業知識和保險產品的了解很不夠,遠不能滿足保險代理業務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個性化服務的要求。
(三)保險業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及人們對保險認識的偏差
自從保險業恢復營業,保險業進入了原始資本積累期,由于這時期一些保險公司采取了不規范的運作行為,使得保險公司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了重投保、輕理賠的印象。由于引進保險代理人制度,加上規范和教育的不嚴謹導致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經常發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夸大保險作用,誘導購買,誤導客戶,承保與理賠“兩張臉”等失信行為因此保險給人們留下不好的印象,導致社會大眾對保險業的信任度不夠。
(四)信息技術共享平臺缺位
由于銀行和保險公司各自出于對行業資源的保密需要,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與要求不同,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信息技術平臺不能實現共享,信息管理系統不能夠完全對接,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方客戶資源的開發利用,降低了客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客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增值。
三、保險理財產品的前景
(1)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要求也越來越高,金融產品綜合性服務已經成為趨勢,中國的一大金融控股集體----中國平安已經開始提供綜合性金融產品。不僅在產品開發、銷售支持能夠運用統一的管理和技術平臺,而且具有較強的開發銀行客戶能力, 真正實現客戶資源的共享, 向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2)金融危機使消費者經歷了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資本市場波動也讓消費者進一步認識到風險的危害與保障的重要性。
(3)消費者風險保障個性化需求增強。消費者群體分化,中產階級的崛起可能是影響消費者需求的最大因素。如麥肯錫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國內居民大致擁有約35億元財產,并且今后每年還將以16%的速度遞增。其中,有120萬個家庭擁有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2億至6.12億。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對一于金融產品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4)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老齡社會中人們對于長期的保障產品的需求提高,而養老保險、醫療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將更受歡迎。
參考文獻
[1] 張龍清,孟倩,江姍.經濟下行期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特點、問題及建議[J].金融發展研究,2009(6):65-67.
[2] 陳啟明,任曉剛,齊娜.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思路及對策[J].金融縱橫,2008(4).
作者簡介:秦增元 (1987-),男,漢族,河南商丘,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研究方向:保險會計。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