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信貸工廠”在時間成本、不良貸款成本、貸款花費成本的理論分析
(一)節約了時間成本
信貸工廠的決策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信貸工廠決策流程圖
圖中流程鏈的冗長可能會造成時間過長的錯覺。但其實不然,相比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貸款流程,“信貸工廠”節約時間成本的關鍵在于“盡職調查”到“批復同意”的時間遠遠小于商業銀行從上報到批復同意的時間。原因在于,商業銀行的傳統貸款模式受理一筆貸款需要將貸款信息從支行的信貸員級級上傳到分行經過分行同意,金額超過規定的甚至要上報至總行批復。“信貸工廠”則不需要,該模式將審批權下放至分行甚至支行的審批員手中,避免了信息層層上傳的時間消耗。
與只是單純的將審批權下放不同的是,“信貸工廠”每個環節都有專門人員操作,而且每個環節的人員相當精簡,這點從中國銀行2010年出臺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業業務新模式“信貸工廠”管理辦法》中便能看出,《辦法》中指出:“按照集約化原則,綜合平衡配備相應人員。其中原則上授信審查客戶每超過200戶,增配1名信用審查人員;原則上授信審批客戶每超過300戶,可增配1名授信審批人;原則上放款審核筆數每超過1000筆,增配1名放款審核人員;原則上預警監控客戶每超過100戶,增配1名預警人員”。再將這些為數不多的專業人員配備到同一部門,便形成了“流水線”效益,縮短了貸款受理時間。據稱,建設銀行。據稱建設銀行小企業信貸高達700萬的額度,也只需要兩天的審批時間。
“信貸工廠”在中國的推行中將其產品化,推出了種種適合于不同中小企業貸款產品,將貸款的發放轉換為產品的銷售,由此更是便捷了貸款,節省了時間。
“信貸工廠”模式也有耗費時間長的環節。“信貸工廠”耗費時間相對較長的是“客戶篩選”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是軟信息收集過程,需要銀行人員親自前往各企業調查資信情況。但是,傳統的貸款流程中同樣需要信貸人員前往企業調查情況,所以這一點不能歸為“信貸工廠”的劣勢。再加之,“信貸工廠”資信調查人員即所謂的“鉆石團隊”由于只專于這一個環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相比傳統貸款也能節約時間。
(二)節約了不良貸款成本
信貸工廠模式將風險管理理念貫穿于貸前、貸中和貸后的每一個環節,以此達到相對于傳統的銀行貸款模式更能降低不良貸款比率的優勢。“信貸工廠”是標準化的審批流程,對于客戶的篩選不是信貸員僅僅基于收集的軟信息進行主觀選擇,而是結合標準化硬性指標進行打分評級篩選,比如工廠的員工數量、年銷售總額、利潤率等等硬性指標,還采用產業鏈調查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對借貸企業進行交叉印證,這樣對于客戶的資信評價更加客觀、全面,能夠更好地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此外,在授信審批過程中,除客戶經理對客戶的動態管理外,設計有針對性的預警指標,設置獨立的內控人員,對業務進行全流程監控,對有疑問的項目可以核查或現場檢查。由此看來,信貸的每個流程由不同專業人員把守,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貸款尋租和信貸員的內部操作風險,使得貸款發放更加客觀、公正。貸款的貸后管理在銀行的貸款風險管理中顯得尤其重要,所以信貸工廠事業部根據自身的客戶類型、產品、風險敞口、保證方式等實施貸后監管,隨時跟蹤貸款的安全性。
(三)節約或增加了貸款花費成本
“信貸工廠”是標準化、流程化操作,能進行批量化的生產,可以實現規模效益,降低單位貸款成本,比如職員的薪酬不變,但是每個月審批的貸款數量增加,這樣每筆貸款成本自然降低。而且從中國銀行出臺的《辦法》中可以看出信貸工廠中信貸人員的配備精簡,在如今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該模式大大降低了貸款花費的成本。
但另一方面,在“客戶篩選”這一生產軟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多花費成本。所以到底“信貸工廠”是增加還是節約貸款花費成本,理論上并不能確定,要在以后的實證分析中檢驗。
二、結論
對于“信貸工廠”模式的成本節約效益,本文從理論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信貸工廠”模式可以縮短時間成本、降低不良貸款成本、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貸款花費成本。并且,從分析中可以看出,能否降低不良貸款成本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工廠”剛開始準確的、完整的軟信息收集以及之后標準化審查過程中信用評定的可靠性,只有保證軟信息的準確性以及信用評定標準的客觀性、準確性,才能保證貸款安全的發放,以此才能降低不良貸款成本。此外,節約貸款時間成本也要取決于審批人員的效率。最后,再回到本文開篇提出的問題“怎樣才能做到信貸工廠節約成本的效果”,筆者認為“信貸工廠”模式能否降低貸款時間成本、不良貸款成本和貸款花費成本的關鍵取決于在“信貸工廠”工作的“工人們”的專業程度,只有一支專業化的“鉆石團隊”才能讓信貸工廠機制有效率地運行,從而達到相對于傳統商業銀行放貸模式更加節約成本的效應。
參考文獻
[1]孫伯燦,宋安平,馬慶國.商業銀行審貸委的信貸決策行為研究及其績效評估[J].金融研究,2003.
[2]楊曉璐.“信貸工廠”模式的探索與應用[J].金融財稅,2011.
作者簡介:周妍麗 (1992-),女,漢族,江西瑞金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