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構成情況
地方財政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一)從地方本級收入看
地方財政缺乏主體稅種,除營業稅具備一定規模外,其他各稅種規模都很小,且沒有必要的稅權,難以保證地方財政收入和穩定增長。
(二)從中央目前轉移支付制度方面看
1.制度欠規范,項目不合理,資金監管不力,效益低
我國目前轉移支付總的支付金融并不少,但大部分通過不規范的方法轉移給地方,出現許多“跑部錢進”的現象。地區均等化效果差,富裕的地方更容易撥款。缺乏合理的分配方式,仍然依靠中央和地方雙方的討價還價來實施。缺乏可靠的監管方式,到達基層政府的轉移支付資金并不多,效益低下。
2.稅收返還和專項撥款比重過大,地區均衡效果不佳
一是范圍界定不明確,專項撥款幾乎涉及所有財政支出領域。二是撥款的確定不規范,往往取決于地方的公關能力,難避免尋租行為。三是一些專項撥款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加重了地方政府負擔。而較貧困的地區,因拿不起配套資金而無法爭取到轉移支付資金。四是均等化的轉移支付規模很小,在很大程度上照顧了分稅制改革以前各地方的既得利益。稅收返還的數額巨大,但是分配不均,造成富裕地區得到的返還多,落后地區得到的返還少,使富裕的地方更富,貧困地區更窮。五是我國目前主要的轉移支付方式是基數法,即上級一般對下級采取確定主張的計算方案來實施分享,而不考慮當年地方所得稅的實績,結果使基層財政的財力可能受損或受益不均。
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構成情況
我國地方財政兼管地方教育、農業、科技、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的相關事務,肩負維護地方企業利益、居民利益的職責,支出也很大。
(1)我們地方政府擔負著調控經濟的重要職責,包括興建地方公共基礎設施,調節區域范圍內的地區平衡,支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等。
(2)在目前的社會保障體制下,農村稅費改革等各項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科技、農業、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投入都不斷加大,使地方政府支出劇增,壓力很大。
三、收入與支出情況的比較
地方政府承擔的支出責任與它們的自主收入能力之間存在著失衡,才會導致地方財政困難。
一方面,地方政府本級收入不穩定,中央轉移支付難以爭得,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擔負重要職責,增支壓力巨大,雙方面的作用嚴重影響了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導致部分地方政府財政嚴重困難。
四、解決方案
(一)轉變政府職能,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
關于國家公共利益的支出,比如外交、國防等,均由中央承擔;地方利益方面的事務,交給地方政府完成,能夠最大化其經濟效率。目前來看,我國部分事權劃分還不夠徹底,職責不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相互交叉之處很多,互相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根據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
實現責和財相匹配,以保證各項職責的優質和及時完成,各項資金的充分利用。目前我國很多稅種的分配并不是很合理,有待調整。比如說企業所得稅。我國實行將企業所得稅按隸屬關系在各級政府之間劃分的政策,這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能夠在市場經濟中進行自我調節以達到最優。但若按行政隸屬關系劃分企業所得稅,難以割斷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容易形成地區經濟封鎖等現象。
(三)實現政府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化
目前我國采用基數法確定各地方的轉移支付數額,這種方法存在的缺陷很多,一方面,未考慮各地方的收入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實際情況差異,也缺少一個指標作為比較的客觀標準;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省一率的、一省一額的不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這就形成了很不規范的分配模式。我國應學習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因素法”,通過一定的公式來核定撥款額。這樣可以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四)實現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法制化
立法是保證轉移支付制度正確實施的重要保障,使政府轉移支付的計算、實施等都有法可依。目前世界各國對政府間財政轉移制度一般都有嚴格的立法和法律條文約束。雖然我國也開始重視立法問題,得仍做得不夠,所以有必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方面的立法,使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地方財政之殤.瞭望.新華通訊社,2009.
[2]鐘曉敏.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論[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3]王金秀,陳志勇.國家預算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財政部國際合作司.國外財政考察與借鑒[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尹夢芳(1990-),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財政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財政稅收政策;王揚陽(1991-),女,山東東營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周佳奇(1992-),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2009級金融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經濟問題。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