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金庫”久治不絕的原因
(一)歷史傳統的影響
我國“小金庫”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國家財政與皇室財政是相對獨立的兩種途徑,皇室家族為了獲得更多的特權,私自將國家財政轉移到皇家財政,也就是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小金庫”,直到今天,設立“小金庫”的最大受益者往往都是握有最大權力的人。今天“小金庫”的雛形是20世紀70年代末財政部組織清理的“小錢柜”。1986年開展稅收財務物價大檢查時開始俗稱“小金庫”。雖然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中,沒有正式地使用過“小金庫”這一術語,但由于約定俗成,在開展治理上述資金的工作時,仍沿用了“小金庫”這個稱謂。
(二)現代“小金庫” 的產生是制度不嚴、機制不規的產物
現代“小金庫”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度法規滯后,為“小金庫”提供了土壤。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專門處理“小金庫”違法行為的法規,缺少有針對性的具體條例或規定,給執法監督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制度的缺陷為“小金庫”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來源,法規不健全導致預算制度審核不嚴,執行偏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對基層預算單位的國庫集中支付還沒有到位,一些專項資金還置于國庫集中支付體系之外。
二是單位領導思想落后,認識上存偏差。許多單位領導認為行政事業單位不同于企業,不搞經營,抓不抓資產管理無所謂,相反地認為抓資產管理是捆了自己的手腳,開支卡嚴了,得罪干部職工,從而導致資產管理松懈,為“小金庫”的生存的提供了土壤。受腐朽思想的影響,有些人認為能給職工搞福利、發資金的是“好領導”;多建樓堂會館,讓小團體消費的“過癮”是“能力強”;更有不把違法、違規資金落入個人腰包作為“底線”,鼓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企圖用法不責眾借口挑戰政策法規。
三是監管不嚴,導致“小金庫”泛濫。目前我國對“小金庫”的檢查往往是“運動式”的突擊戰,監督沒有實現經常化、制度化,加之“小金庫”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增加了檢查監督的難度;同時執法監督部門對“小金庫”問題,也認為“違紀不違法”,在處理上存在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現象,不足威懾“小金庫”的設立者,因此在處罰“小金庫”問題時往往不痛不癢,從而助長了設立“小金庫”欲望。
四是權利集中,收支隱蔽,為“小金庫”的設立提供了寬廣的空間。我國現行的行政首長負責制,事權、人權、財政都比較集中。存在“小金庫”的單位往往都是領導管賬、會計管錢,或者是領導管錢、會計管賬,甚至是領導自管自支等,不管是哪種形式,管理“小金庫”的人都是單位的核心人物或關鍵人員,收支都十分隱蔽。
二、目前治理“小金庫”的狀況
“小金庫”的存在早成頑疾,針鋒相對的治理也并不鮮見,其中以1989年、1995年和2009年三次治理尤為突出。中央治理“小金庫”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從2012年1月21日起撤銷,這標志著從2009年開始發動的本次專項治理小金庫工作告一段落。根據資料統計,近三年來,小金庫共查處了60722個、涉及金額315.86億元的“小金庫”,10429人被追究責任,目前小金庫的現狀是以下幾個方面:
(1)治理“小金庫”威力不足,認識不到位,是“小金庫”久禁不絕的主觀原因。“小金庫”治理年年有,但是年年增,“小金庫”僅是避風頭,“小金庫”設置沒有風險,治理沒有威力。“小金庫”既違反了財經紀律,也違反了《會計法》的相關規定,是妨礙經濟健康發展的毒瘤,但是很多單位負責人對“小金庫”治理工作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單位內部控制流于形式,導致“小金庫”治理工作存在死角。
(2)執法部門對“小金庫”治理“隨意執法”。由于“小金庫”的黑戶口身份,出了問題難以查證,致使執法部門對“小金庫”治理“隨意執法”,更有的執法部門自身也存在“虱子”,導致不敢執法。對“小金庫”現象的處理,沒有嚴格辦事,往往采取一罰了之的做法,而在對主要責任人的處理上則包涵勝于原則,從而為私設“小金庫”解除了后顧之憂。
(3)體制約束不到位,監督檢查不給力。目前,對“小金庫”違法行為的定性主要依據是《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歷次的檢查牽頭部門是財政部門,缺少紀檢、審計、監察等部門的配合,導致裁量權幅度較大,并且難以準確把握,“小金庫”檢查容易處理難,嚴重影響了清除“小金庫”毒瘤工作的有效性。由于體制約束不到位,監督檢查不給力,發現難題以清退為主,沒有對相關人員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導致“小金庫”的設立者高高在上、無法觸及。
三、治理“小金庫”的措施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金庫”成因較為復雜,隨著經濟的發展,“小金庫”也變得越來越隱蔽,越來越貌似“合理”,因此治理“小金庫”既要從制約權力入手,建立完備的權利監督機制,又要完善財經制度,加強財務管理,更要探索建立治理“小金庫”的長效機制。
(一)完善制度建設,加大懲罰力度
“小金庫”現象屢禁不止,死灰復燃的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找不到治理小金庫的“金鑰匙”,治理工作就不會取得好的成效。因此鎖住“小金庫”,必須不斷完善各項制度,發揮制度的監督制約作用,通過健全資金約束制度、完善預算管理制度、規范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硬化資金運行管理制度等方面,讓制度為防治“小金庫”套上“緊箍咒”。同時由于處罰過輕,私設“小金庫”的違法成本遠低于私設“小金庫”的收益,從而使得違法人員敢以身試法,“小金庫”就會如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只有加大對“小金庫”的處罰力度,讓犯罪代價與利潤成正比,才能使不法分子在追逐“小金庫”的歧途上停下腳步。
(二)提高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素質
單位領導是使用“小金庫”的主體,會計人員是具體操作者,他們之間往往一唱一和,配合程度和取締“小金庫”的難度成反比。為了使“小金庫”順理成章,部分財務人員設立“賬外賬”和“假賬”,導致財務管理混亂,吞噬了國有資產,加劇了會計信息失真和財會人員的誠信危機。因此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系統地對財務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上進風氣,開展會計理論、內部控制等的研究,鼓勵各單位財務人員積極參與內控管理研究,結合實際進行深入分析,查找出本單位的問題,積極提出解決問題和提前防范風險的對策。
(三)營造道德環境,鏟除“小金庫”的滋生土壤
“小金庫”的錢來自于非法所得,主要被應用于揮霍、享受、私分等,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法律問題,決不能等閑視之。加強對治理“小金庫”的宣傳教育,培育防范和治理“小金庫”的人文環境。首先要加強法制教育,應充分發揮傳媒的作用,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治理“小金庫”的黨紀、刑法和財經法規的宣傳,進一步增強相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二是加強警示教育,應選擇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公開曝光,充分發揮警示作用。三是加強榮辱觀教育,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各級干部的思想品德修養,強化全民道德防線。
參考文獻
[1]張煒鈺.古代皇室財政沿革與“小金庫”現象治理——基于權利異化與公權私有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1(02).
作者簡介:竇桂明(1980-),男,漢族,山東臨沂,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內部控制等。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