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經濟轉型將會為我國很多企業帶來產業間的進入以及退出,企業新型技術的引進以及研發,產業轉型需要在靈活性強,并具有多元性的金融體系支撐下完成。金融企業作為綠色高產值的企業,自身的規模擴大和結構調整為我國產業結構的構建以及調整帶來很多有利的條件。因此在經濟轉型時期,需要構建適合我國產業結構的金融體系。
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體系不完善導致信貸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的構建與金融體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金融體系的配合和支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也是很難實現的,在過去我國的經濟體系下的產業結構主要是政府主導的,雖然能夠很快進行調整到位,但是資源配置缺少激勵機制以及效率約束機制,因此在優先配置的產業會因為沒有效率基礎,也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在我國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形式已經失去基礎,今后我國產業調整將會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銀行商業化的改革是促進我國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銀行商業化改革的不完善也導致信貸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二)技術創新不足導致銀行風險增大
創新的特點主要是失敗的可能性大,風險大,但是一旦成功將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我國銀行趨于穩健以及保守的特點,對于一些規模經濟大、償還能力比較強并且是傳統的行業的信貸比較青睞,而對于一些獲利比較強,風險比較大的行業很少得到銀行的青睞,由于銀行信貸的影響,從而對產生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的振興造成極不利的影響。很多雖然擁有良好的創新動力的中小企業,但是由于沒有經濟實力、資信比較差,很難在銀行得到信貸的支持,從而導致創新活動無法開展。由于我國銀行的經營理念、經營意識,還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要,從而造成我國一些創新活動沒有信貸的支撐,創新活動無法持續。但是在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的融資比例以及融資結構中;銀行借款依然占主導,這與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結構密不可分。
(三)傳統產業技術差造成資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國很多傳統產業主要有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雖然我國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已經裝備技術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足、整體素質低以及技術創新能力低,高新技術產業不足等問題。并且基礎產業與加強產業中存在矛盾,原料工業的供給不能適應適應企業的需要,導致這些矛盾產生主要原因是企業技術水平落后,物質消耗量比較大。由于我國傳統產業技術落后,從而造成我國一些企業中原料工業在企業增加值結構中的比重。
三、適合我國產業結構的金融體系的構建
金融機構的資金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的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采用有效的措施來改進我國產業發展的資金的分配、流動,促進資金投向國家急需發展的產業,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一)改善金融體系結構
改善金融體系結構,首先是銀行體系的改善,需要銀行與資本市場互動合作。銀行需要在服務上、制度上、產品上不斷創新,在服務上需要維護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度上需要進行完善銀行治理的結構,轉變傳統的思想和單一的盈利的模式以及業務發展的模式;產品上,應該根據國家發展的重點,結合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支持環境金融、能效金融以及低碳金融的產品開發和推廣。信貸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的途徑,目前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生產型服務業已成為支柱產業,并且在國際競爭以及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生產型服務業是在制造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貫穿于整個企業,因此將現代的服務業作為信貸的產業,并且還應該注意控制兩高一剩的信貸,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應該根據中小銀行的靈活多元化的特點,支持中小型企業的開展以及發展,從而加強對信貸的投入,擴大信貸的力度。
(二)加強信貸對技術的創新支持
(1)由于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于技術創新的資金問題需要從多種渠道解決,目前,最為緊迫的是應該進一步加強以及鼓勵銀行在信貸的基礎上,建立專門為技術創新信貸的擔保機制,并不斷完善對創新擔保機制,從而可以解決技術創新資金困難帶來的問題。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能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率,節省信息收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成本,并且國家在政策上作出優惠的同時,還應該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縮短借貸的時間,促進對技術創新的經濟啟動作用。
(2)為了完善我國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信貸對創新技術的支持,可以調動社會的力量,組織社會資源從而建立技術創新的社會化服務體質,不斷規范我國社會中介服務,并進行資質的評估和鑒定,而且國家以及政府也應該推行各種優惠政策,從而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用擔保、資金融通以及技術支持、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各種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促進企業技術的創新,不斷提高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
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以及附加值,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作為我國的新型產業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目前雖然我國工業產品的產量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國很多產品的附加值是非常低的,因此促進我國傳統產業的發展,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世界國民生產總值(GDP)平均增長3.0%以上,隨著各種新思想、新發明以及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推動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產業的國家,在世界性過剩的情況下是很難得到發展的,因此我國提出以信息產業為主要產業的新產業的發展,并不斷加強我國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改善我國傳統產業的結構形式,從而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總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產業結構的金融模式是我國金融行業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金融體系只有根基我國基本國情,根據國際金融的發展的特點,在學習以及借鑒國外成功的金融體系發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構建適合我國產業結構的金融體系,才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韓慧敏.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
[2] 趙崢.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金融支持機理與路徑選擇[J].山東經濟,2011(6):51-55.
[3] 羅良文,周輝.構建適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金融體系[J].當代經濟,2011(13):10-12.
[4] 劉晶晶.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8:1-42.
[5] 顧海峰.產業結構合理化演進中的金融支持機理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30(5) :27-28.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