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長春市農村經濟有了質的飛躍,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也日漸完善,但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中出現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阻礙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制約長春市的農村經濟發展。
一、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銀行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脫節
2008年股份制改革后,中國農業銀行改制為股份制銀行,利潤的誘惑促使本應致力于農村經濟的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向城市經濟轉移。2010年底長春市區的中國農業銀行營業網點達到了95個,遠高于榆樹、農安、德惠、九臺、雙陽五區(縣)的營業網點總和67個。 營業網點數量的不足限制了農村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
(二)農村資金外流
2010年長春市中國農業銀行發放農業貸款103億元,吸收農業存款135億元,農業貸款僅占農業存款的76.30%, 說明中國農業銀行不僅沒有為長春市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反而從農村吸取了大量存款用于非農用途,導致農村資金流失。不僅如此,在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中,金融機構的農村存款也遠高于其發放的農村貸款(見圖1),農村資金外流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問題。
(三)廣大農民金融意識陳舊
長春市農村金融起步晚,發展緩慢,農民對新興農村金融體系有很多不正確的認識,這些認識阻礙了農村金融體系作用的發揮。當前長春市農民的陳舊金融意識主要包括:將商業銀行貸款與建國初期猖獗的高利貸混為一談;滿足于當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將農村金融體系等同于農村信用合作社,排斥商業銀行和非正規農村金融;希望“一夜暴富”,被一些非法的組織所利用。普遍存在的落后的農村金融意識,阻礙了長春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
(四)農村金融總量與經濟增長不匹配
2009年長春縣域經濟資金缺口90億元,其中包括:120萬公頃種植基地年投入需求36億元,農民自籌資金16億元資金缺口20億元;養殖業基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投45億元,養殖戶自籌資金15億元,資金缺口30億元;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貸款需求30億元;村級大型企業(資產5000萬元以上)資金需求10億元。2008年底長春地區全年農業貸款發放總額度為69億元,不能滿足90億元的農村資金需求。 金融總量的短缺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增長。
二、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農業銀行新型發展戰略
重新確定長春市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目標,立足農村經濟,大膽創新實踐,根據當前長春市農村市場的需求,設計符合農村經濟增長需求的優勢金融產品,引入“按揭式”農業貸款,在農戶與金融機構約定期限內等額還本付息,減輕農戶還款壓力。同時調整農村市場的服務機制,積極推廣網絡金融,克服由于網點布局缺陷所帶來的問題。
(二)積極引導農村資金回流
首先要防止農村資金再次外流,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民閑散資金的增值需要。同時,金融機構要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的資金用途、資金存儲的主要方式、資金增值的預期。以此為基礎,探索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心。
控制農村資金進一步外流后,積極引導農村資金的回流。給予回流資金優惠政策,如:優先購買權、優先選擇權等,促進資金回流拉動長春市農村經濟增長,為長春市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普及農村金融知識教育
引導一部分思想進步的農民大膽嘗試新型金融服務,用他們的成功事例說服思想陳舊的農民轉變觀念;知識下鄉,定期開辦農村金融知識講座,傳遞先進的金融理念,改變當前農民安于現狀的小農思想;金融機構組織專業人員深入了解農戶現狀,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切實解決農民的資金需求,讓農民切身感受金融的作用。
(四)加強非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支持
針對長春市農村金融的現狀,首先計算長春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量,明確金融機構的最優投資數量。以此為基礎,合理增加正規金融機構的鄉鎮貸款投放。同時,放寬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制度,加大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投入,對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實施“寬準入,嚴監管”制度。明確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使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相互配合、互補余缺,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農村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趙洪丹.長春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2]詹旭穎.長春地區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轉型必要性及實施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