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經濟發達的國家,產業集群現象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高科技產業集群亦或是傳統產業集群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如美國的波士頓128公路和硅谷的微電子集群,紐約華爾街的金融投資集群都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集群;而意大利布倫塔河岸的制鞋業,薩索洛、斐瑞拿的瓷磚,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紡織等則是傳統產業集群的代表。大批的世界級企業在集群里得到培育和集聚,它們創造了世界財富的絕大部分。所以產業集群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也是提高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為我國產業集群的孕育和成長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和良好的機會,東部地區迅速崛起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廣東順德的家具和家電、佛山的陶瓷、惠州的制鞋業、東莞的電子和毛織品、中山的燈具,浙江義烏的小商品、諸暨大唐的襪業、紹興的輕紡、慈溪的小家電,福建晉江的運動鞋等。這些制造業產業集群是中國制造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推手。
一、相關理論和研究
產業集群理論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國內外學者們主要是從交易費用理論、分工協作理論、創新推動理論、集聚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競爭理論以及新地理經濟理論等角度,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對產業集群的成因、空間和狀態、積極的經濟效應、所存在的競爭優勢和自身演化路徑等問題做了大量研究。
(一)產業集群及其成因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在空間上集聚,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群體(Porter,1998)。韋伯(1909)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從微觀企業的區位選擇角度,將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分為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闡明了企業是否靠近取決于集聚的好處與成本對比。馬歇爾(1920)將規模經濟劃分為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認為產業集群是由外部規模經濟所致??唆敻衤群蟀l表的一系列專著是基于報酬遞增、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假設,采用規范化的經濟模型來解釋產業集群現象的。
(二)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
產業集群的發展既使產業的廣度得到擴展,也使產業的厚度得到加深,故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形成競爭優勢的途徑。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競爭優勢在于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于產業集群。從經濟角度分析,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體現在:總成本領先優勢、差異化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此外,產業集群還具有組織結構優勢、網絡優勢和文化優勢(郭利平,2006)。產業集群能夠提高本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Porter(1998),Raco(1999)和Hill(2000)把這種競爭力的提高應用到國家層面,認為產業集群也是一國比較優勢的來源,產業集群有助于提高該國的國際競爭力。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取決于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又取決于硅谷等高科技產業集群。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樣來自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群。
(三)產業集群的成長機制和演化模式
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明顯的生命周期性,波特在《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和《競爭論》中,對產業集群的成長和演化做了簡明扼要的分析,將產業集群分為萌芽、演進和衰落3個階段。一般而言,可劃分為誕生期、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二、我國制造業集群正處于重要轉型期
(一)我國的產業集群發展趨勢
我國產業集群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來說:一是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集群為主;二是整個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不足,以致可能會被長期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三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組成部分,品牌自創和塑造能力較弱。這和集群發展初期的我國主要是以廉價勞動力和較低的資源環境成本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導向戰略相關。但隨著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環境成本的增加,低成本優勢難以為繼,產業利潤持續走低,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威脅。對國家來說不僅會影響出口收入穩定持續增加,也可能會陷入“貧困化增長”的陷阱。同時當集群內部缺乏這些根植性條件的時候,所在區域內的相關產業很可能會由于大企業的遷出而出現產業“空洞化”的情況。近年來,我國很多學者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都很關注產業集群升級的問題,尤其是長三角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不斷能聽到產業集群升級的呼聲。相對來說這些地區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最快的、分布也是最為密集的,但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相繼遇到了成本的上升、壁壘的增多、產業的轉移等障礙,集群升級和創新問題十分緊迫。
(二)我國產業集群面臨的內部升級壓力
1.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不足、創新網絡功能弱小,使得集群經濟很容易就受到產業鏈高端的技術沖擊和產業鏈低端的勞動力價格沖擊。究其根源,一是在我們的產業集群里,專業人才和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缺乏,自主創新的人才基礎薄弱;二是我國的產業集群內中小型私營企業占大部分,自主創新的經濟基礎薄弱;三是產業集群多以加工項目和勞動密集型環節為主,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意識淡薄;四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企業自主創新和研發投入的積極性不足。
2.產業集群的內部根植性不足
近年來,由于一些地區在政策和地理上優勢的不斷減弱,使得一部分企業出現向外遷移的情況,這種根植性的不足大大影響著我國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出現游移,關鍵在于產業集群不是建立在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如果產業集群自身沒有形成競爭優勢,那么外在條件一旦改變,產業集群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條件。
3.產業集群內中介服務組織不健全
健全的中介服務組織不僅能夠提供相關中介服務,也有助于促進集群內部成員間的溝通與合作,從而大大增強了集群穩定性,這也構成了產業集群的結構競爭力優勢。然而我國產業集群企業內中介服務機構的缺乏,使產業集群的運行效率收到嚴重影響。如風險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的缺乏和不規范,使得企業融資困難;中間商缺乏,集使得群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受到制約;產權交易市場不健全,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三)我國產業集群面臨的外部升級壓力
1.周邊國家競爭的日趨激烈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認為,跨國資本之所以會輸出的原因是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東南亞等國由于其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優勢逐步顯現,我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受到了很大沖擊。由于我國大多數產業集群的比較優勢在于其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較低,隨著這些優勢向越南、印尼等國家轉移,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亟需實施轉型升級。
2.貿易摩擦的加劇
我國出口的不斷擴大同時是貿易摩擦問題不斷增加。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得我國大部分集群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阻。這些產業集群亟需提高自身的技術含量,改變靠大量出口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來占領國際市場的道路。
三、相關政策建議
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中,一個集群的發展會歷經誕生期、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處于衰退階段的產業集群要么走向衰敗,要么成功升級。然而在我國,即使是處于發達沿海地區的產業集群,嚴格來說正真處于成熟階段的也很少,這些集群在尚未成熟之前就遇到了競爭優勢衰減、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種種問題,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因此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升級,是從增長到成熟的升級,是一個從傳統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從全球價值鏈視角看,集群升級的一般會經歷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最后是鏈條升級。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向“深”走——中國制造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與德、日等國還有差距;向“外”走——東部向內地有條件的地區轉移;向“上”走——由制造向研發、設計、營銷、品牌等環節延伸,即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向“高”走——從市場的中、低端向高端領域延伸,分享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部分。
(一)創建集群品牌,實施品牌戰略
目前我國的產業集群多是靠做大制造能力、做大專業市場和完善產業配套能力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模式是粗放型的。通過集群品牌的創建,可以使資源得到優化整合,由于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實行,會推動產業集群轉移到追求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上來。在形成集群品牌之后,會對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一種互動效應,同時也是跳出全球價值鏈低端的重要一步。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集群創新網絡
產業集群的主要優勢是在創新上的協同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作為集群創新主體的企業應該充分認識溢出知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技術合作,促進知識的溢出和共享。政府應發揮好相關指導、協調、監督和服務作用,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加強集群區域內技術服務平臺的建設。給與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在資金流、土地成本、引進人才、減少稅收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鼓勵企業的人才引進,尤其是留學歸國人員,促進集群內企業與區域內大學和相關科研機構合作,推動多個企業的合作和研發。
(三)改變集群經營方式
改變當前粗放型經營方式,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并追求質量的提高和品牌效應的集約型經營方式,促進我國產業集群走向健康發展,這是產業升級的主要內涵。重點是整合一地區的比較優勢和集群內企業的競爭優勢,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并以此為核心,逐步打造一批主導優勢產業鏈。
(四)加強集群中間組織和社會網絡的建設
發達的社會網絡和生產性服務業是集群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加強有利于企業和市場互動的平臺和機構的建設;鼓勵企業和大學、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加快建設信息咨詢方面的服務設施,建立多層次的公共信息平臺;使行業協會的作用得到真正發揮;不僅要培育第三方信息平臺、現代物流體系、職業培訓機構等,而且要發展金融、咨詢、法律等服務業。
參考文獻
[1]劉珂.產業集群升級研究[J].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9).
[2]葉文忠.集群創新優勢與區域國際競爭力[J].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
[3]惠寧.產業集群的區域經濟效應研究[J].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12).
[4]韋伯李剛劍.工業區位論[J].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J].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6]王輯慈.地方產業集群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2(03).
[7]梁琦.產業集聚論[J].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Poter 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
作者簡介:蔡蕤(1989-),女,漢族,安徽肥東人,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