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計準則綜述
會計準則在不斷的完善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會計信息是為廣大的信息使用者服務的,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會計信息需求,也就是說,會計信息總要適應不同的發展階段,會計準則總是要與當時的經濟環境相適應。經濟不斷發展,準則日益變遷,經濟背景決定著會計準則演進的方向,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也對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而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一)市場經濟初期的會計準則
進入20世紀90年代,計劃經濟逐漸被市場經濟所取代,政府對市場的管制逐步放開,各行各業亟待發展,也急需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來指導實踐。1992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部長簽署,我國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準則適用于設在我國境內的所有企業,并于1993年7月1日開始生效。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會計準則
跨入21世紀,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全球經濟也在不斷融合。跨國公司發展迅速,規模日益壯大,國內外會計準則的巨大差異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深入發展,國內外會計準則的趨同成為我國會計準則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發布《企業會計準則》(以后稱“新準則”),這一舉措使得我國向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之路邁進了一大步。
會計準則的變遷是為了不斷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向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等在內的企業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真實可靠的財務、經營信息。然而企業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往往運用各種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來達到期望的報告盈余。盈余管理容易扭曲企業會計信息,經過盈余管理后的信息也易于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二、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分析
盈余管理不同會計舞弊,會計舞弊是經理人刻意地粉飾會計報表的違法行為,而盈余管理是在公認會計準則范圍內進行的。由于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差異性、各個企業的千差萬別、會計人員對準則的不同解讀,加之會計準則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所以會計在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記錄、處理時往往存在著選擇空間和相應的職業判斷,人的各種主觀因素參與其中,不可避免會使得管理人員對財務報告有著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
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面,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減少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另一方面因會計準則固有的性質,又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基礎。盈余管理也作用于會計準則,從一定程度上影響準則的制定。會計準則的頒布總是基于特定主體的利益和愿望,是相關利益主體間博弈的結果和妥協的產物,企業經理人對盈余管理的訴求便會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準則和盈余管理之間存在一種互動的聯系。一方面,會計準則可以有利的遏制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對于會計信息的影響又會使得準則制定者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從而推動會計準則的發展。
三、規范企業盈余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企業會計準則,落實會計準則的貫徹執行
從企業會計準則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規范盈余管理。一個是會計準則本身的制定與完善,一個是會計準則的貫徹與執行。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完善,可以逐步減小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減少管理層對盈余管理的選擇。盈余管理發生在對會計準則的執行過程中,加強在具體業務執行過程中的控制與監督才能更好地規范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二)發揮外界的監督審查作用
每年期末,審計師都要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發表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可以發現企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以及盈余管理行為是否能夠真實公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通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和審計報告我們可以監督企業的行為,規范管理層的盈余管理,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另外,政府部門、銀行等也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管理。政府可以通過稅收部門對于企業利潤的考察來規范其盈余管理行為,銀行則可以加強對企業債務的使用情況的監督考察,規范盈余管理。
(三)加強企業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能夠保障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為企業提供相互制衡的機構設置、明確的權責分配,防止經理人的權利濫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代理問題,加強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依據我國《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控制包含五要素: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企業應該從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出發,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有效規范盈余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然,陸正飛,葉康濤.會計準則變遷與長期資產減值.管理世界,2007(8).
[2] 朱凱,趙旭穎,孫 紅.會計準則改革、信息準確度與價值相關性.管理世界,2009(4).
作者簡介:高俊偉(1964-),男,本科,高級會計師,就職于黑龍江省海林林業局,研究方向:會計。
(責任編輯:李娜)